全国统一24小时销售电话:1593737035715937370357

草编资讯News

当前位置:稻夫草编 > 草编资讯 > 草编新闻 >

去菜场必拎竹篮,草绳、纸张是辅助

草编产品:草支垫,草袋,草帘,草绳 联系人:张经理 销售电话:15937370357 点击: 字号:

季全保是个老常州,也是我市知名民俗学者,在他的画笔下生动地展现过不少老常州市井购物生活场景。

    

季全保告诉小编,塑料袋的流行,至少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此前,虽然已经有了塑料,但是因为产量少、价格高,非常珍贵,更多是用于工业产品。直到随着经济发展,塑料变得越来越普便,才出现了塑料袋。并且随着生产工艺的进步,塑料袋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季全保说,在没有塑料袋的时候,人们买东西也不会直接“用手去捧”,常见的购物包装或器具可谓五花八门,有竹篮、网兜、蒲包袋、荙头、铁皮或搪瓷碗盆等。使用起来的最大问题是携带不方便,用后需要清洗等。相对来说,塑料袋由于它的简便、易用、防水防潮等特点,使用率越来越高。

 

 
从季全保的“老常州”画面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买蔬菜,是直接“裸放”进篮子。
 
 
买油条,也是直接就放进干净的篮里的。

    

集体记忆1:去菜场必拎竹篮,草绳、纸张是辅助

    

在40岁以上的人的记忆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拎个竹篮,是去菜场买菜的“标配”,而摊位上,摊主常常会配有草绳和报纸张。

    

比如肉摊上,斩好肉后摊主用钩秤往肉上戳个孔,称好斤量后,抽出一根草绳,麻利地穿孔结环,往家庭主妇们挎着的竹篮子里一扔就等着收钱。有的摊主卖肉糜,条件好的是用荷叶包的,包成长方形,用草绳系着,一块就是半公斤,或者就是用油纸头包着,需要的外面再包层报纸,再往篮里一扔。

    

买鱼也是挺方便的,选好后摊主拿根粗草绳,有的是从鱼嘴穿过鱼腮后拎起来,有的是用手指把鱼下唇抠破个洞,用草绳穿过洞拎起来,用钩秤称重。不计较鱼上有水,就往篮里一放,计较的,再拿两张报纸给裹起来。刚开始还好,不过要不了多久,报纸就全部洇湿了,会把旁边的其他蔬菜都给熏上一层鱼腥味。

    

买蔬菜时,摊主直接给用草绳按一定斤两捆好了,拿着就走。生姜蘑菇之类的就用纸袋装,用盘秤称。

    

集体记忆2:那时没有超市,食品大多用纸包

    

在人们的集体记忆中,那时,还没有超市,而副食品商店的糖果柜台上放着一杆磅秤,秤旁是一叠纸袋,纸袋旁是一捆棕色细麻绳线球。售货员先用小铲子把糖装进纸袋,称好后直接要吃的,就把纸袋给顾客。如果要包好带走,就拿下来把袋口折叠好,再用细绳把纸袋“五花大绑”,绑好后再绕个圈,方便手指穿过去好拿。

    

瓜子等炒货柜台,有用纸袋的,也有用裁成方方正正的成年人手掌般大的纸的,称时把纸的三个角叠到一起,做成三角包的样子,如果买来直接吃,第四个角就不折下来,手伸进三角包里掏出来嗑,如果不直接吃,就把第四个角折下来,拿绳子一绑拎走。像那个时候去看电影,经常能看到小伙姑娘手里都拿着两个纸头三角包,一个放瓜子,一个吐瓜子壳。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还出现了一种方便携带的工具——网兜。那时候像出现了玻璃瓶装的糖水罐头,是走亲访友、探视病人最常见和最有面子的礼品。这东西用手拿既不方便又容易滑脱手,上下叠放,用网兜兜着固定好,既好拎又不易掉落。

 

小编记忆:35年前买虾饼想多要张纸不容易

    

小编本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儿时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和妈妈一起去中山门菜场。帮妈妈提篮子能收获“真懂事”的表扬,还能在买菜之作,吃到一块虾饼解解馋,因此只要妈妈一说去菜场,我肯定屁颠屁颠地跟着就走。

    

那是1983年前后吧,中山门菜场旁边的小弄堂里,开出了一家虾饼摊。香喷喷的虾饼很快成了我的最爱。刚炸好的虾饼非常烫。摊主是个大爷,手指非常粗糙,拿一张很小的薄薄的黄色的纸,只能包住1/4块虾饼。他应该是适应了,手指拈着薄纸往我手里一放,可我的小手一拿,烫得根本拿不住。

    

我好几次央求摊主再给一张,有的时候摊主很爽快地就给了,有的时候不知是排队的人多忙不过来没听到,还是故意不想给,无奈只好扔给妈妈代拿。等我再大点了,就学会了如同耍杂技般地左右手拈着虾饼纸互换,嘴里不停地往虾饼上吹气,等稍微凉点就好拿了。

 

不过,那薄薄的纸,没一会儿就全被油浸透了了,弄得我的手上也全是油,拿都拿不稳。有的时候没耍好,虾饼直接滑到了地上,来会小心翼翼捡起来,把朝上的一面啃掉。当然吃完后,纸头就扔掉了。

 

我小时候,作为表现好的奖励,那就是买糖。那时的韶山副食品店、老大房副食品店等老字号里,爸爸妈妈带着我都去过。

 

那时候的买糖,就跟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北京百货公司糖果柜售货员张秉贵的插图一样,台上一杆小磅秤,边上一叠纸袋子。售货员当然没有张秉贵的本事,都是摆弄好一会,才把装糖的纸袋给我。爸爸管得严,路上不准动,只能乖乖捧到家里再吃。那时捧着这个糖袋就好像捧着金元宝一样,流着口水一路跑回了家。

 

老者记忆:去买油条,带根筷子穿起回家

 

小编在中山门菜场、花园菜场、机械新村、西新桥新村采访了多位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回忆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购物体验,与小编幼年所见的差不多,只不过那时的用具更加简陋而已。

 

西新桥新村的孙老太说,像她家买油条,都是直接拿根筷子一穿,甚至有时连筷子都不用,找一根窄长的竹棍或是其他种类的棍状物,洗干净后直接一穿就行了。筷子肯定不会扔,像竹棍,有的节俭人家舍不得扔,留着下次再用,有的自家或亲戚家里种竹子,那就是“一次性使用”了。

 

买麻糕,是用的一种用草编成的较坚硬的用具,一块一块码放好,拿着就走。买豆炙饼,是用的蒲包袋,一种用稻草结成的袋子,能防水防潮,装好后不用怕洒出来。

 

张老太说,她记得那时候豆腐都是嫩豆腐,买得少可以用搪瓷杯装,买得多可以用饭盒装。最大的问题是拿着不方便。

 

像那时候购物,去菜场就是拿个大篮子,去副食品店就是拿个大布口袋,把想买的每一样都用纸包好绳系好后,再一个一个地放进大篮子或大布口袋里。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生活,直到塑料袋出现后,可以空着手去菜场或超市了。

 

相关文章Related Articles


网站地图
草编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企业文化
草编产品
草支垫 工程帘 草棒 大棚草帘 草袋 草绳 草片 草把子
草编资讯
草编动态 草编新闻
草编知识
联系我们
其他

草编留言咨询

感谢您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的销售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联系您!

你的姓名

手机/电话:

所在城市:

产品咨询/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