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堂支书的草帘“致富经”
瞅了一眼挂在墙上的时钟,杨拴堂把碗里的最后一口饭扒拉到嘴里,没等咽下就起了身,跟老伴儿交待道:“我去地里,看看水管够不够长,下午村东头的老崔家要给地里浇水。”
说罢,骑上院里的半新电动车,一溜烟儿没了踪影。
50来岁的杨拴堂,当长子县岚水乡东马村党支部书记已有12个年头,村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再没人比他更熟悉、更惦记得紧的了。
老崔家种着9亩玉米、6亩蔬菜,就靠这15亩地,一年下来,赚个七八万元不成问题。
来到地里,副支书李长明已经坐在地垄上等着了,俩人没有寒暄客套,一前一后朝离老崔家地最近的一口水井走去,看看水龙头出不出水。又用脚步丈量了一下到老崔家地的长度,看水管长度够不够。
这口井是早以前村干部带领村民一起打的,用来给全村浇地。现在,村里已经有了22口这样的水井,170多户人家浇地用水越来越方便。
俩人在老崔的地里,一个捏捏长势正旺的大尖椒,一个弯腰薅掉韭菜地里的杂草,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不一会儿额头就有了汗珠。
“马上11月了,韭菜要搭棚,得安顿一下那几户新种的,备够草帘、塑料薄膜、病虫防治药。”杨拴堂开口道。
“把搭韭菜拱棚的竹片换成铁架子试试?竹片搭的棚只有70多厘米高,割韭菜的时候太受罪,对关节不好。”李长明接话。
“咱两家先试,还不能搭太高,要不温度上不来,韭菜长不好。产量能行的话,明年在全村推广。”
“这小拱棚韭菜是个好项目,继续抓,不能松手。”望着那一溜溜绿油油的韭菜,杨拴堂眼里闪动着明亮的光芒,“1亩地割两茬儿,出1万斤,去年行情好,1斤就卖到了3元,种得多的可是赚了不少,听说草泊村的郭卫东就赚了20多万元哩。”
“咱村也不赖,几年前没人种,多亏老哥你带头干。现在,各家各户抢着种,1300亩地,300多亩种着韭菜,都还要扩种,保不准明年咱村也出个‘郭卫东’。咱呀,把地里的水电服务搞好就行。”
“土可是个好东西啊,侍弄好了,要甚有甚。你看这大尖椒,一棵上能结30多个,多喜人。今年卖的价钱也不歪。”
“是,光这八分地,收入怎么也在5000元。”
“走,村口转转,刚才过来的时候看见大刘往拉菜车上搬北瓜,帮着搬搬去。”
俩人拍了下身上的土,朝村口去了。
村口的一面墙上喷着几个蓝色大字:农产品集散中心。这是村委设立的农产品统一销售点,村民只要把自家收获的农作物按规格打包好,注明是谁家的,放在这里就行,不用操心销售的事儿。
十米开外,一个蓝色顶棚分外抢眼。棚下,一箱箱装好的北瓜整齐摆放着,透过缝隙,只见碧绿鲜嫩,煞是诱人。
一辆拉菜的大卡车横在棚前,人影晃动。
“哪儿的车?”杨拴堂扯着嗓门问。
“沈阳来的。”大刘一边往车上搬北瓜,一边答应道,“郑州的来电话说在路上,马上就到了。”
大刘平时在家种地,每有农作物收获,就会被村委雇来,清点、把关农产品,再跟前来购买的经销商进行对接。
“把儿子叫回来给你搭把手吧,在家看好这几亩地,不比打工赚得多?现在村里有几个往外跑的,一年下来人均一万多元,还少呢?”李长明开着玩笑。
大刘手上活儿不停,心里却有了计较:“是得把那小子叫回来。”
3点半,新鲜的北瓜装车完毕,绝尘而去,奔向了远方人们的餐桌。
这边,杨拴堂没有走,跟其他人一起等着下一辆车的到来……
- 上一篇:小型礼品西瓜草帘栽培技术
- 下一篇:破解冬季农村草帘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