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车草绳、架子车、麦袋、麦仓清理
豫西南的麦收在小满与芒种之间。
1980年代,村子里人均两亩多地,没有收割机,只能人工收割。一把好手一天最多也就两亩地的收割量。一家四口的话,八亩地,加上收割、晾晒、碾压、再晾晒、入仓等流程,一个星期能完工就算是快的。如果再加上中间天气不怎么好、场地排不开等原因,半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
每年麦收季节,是豫西南一年中最忙最紧张的时候。麦子熟了,就三两天的事,最佳收割期,也就是这么三两天,所以一定要及早抢收。如果收割晚了,麦粒就很可能会爆粒在田地里;也有可能碰上雨天,麦粒就会直接出芽、脱粒等。两者都会造成大量减产,影响麦粒质量。
节气刚到小满,熟识农时农事的老人们就开始整理农具,镰刀、磨石、麦杈、木锨、捆车草绳、架子车、麦袋、麦仓清理等。准备工作不足,正麦收时掉链子,是“抢农时”大忌。
小满前一周左右,陆续有人开始动镰,甩开膀子入地割麦。
一天之中,割麦最好的时候是九点左右,空气湿度适宜,麦杆不干不湿,下镰正好。空气太湿,麦杆皮实,镰刀割起来费力;空气太干,麦粒易落。
所以会干活的人,都是一早起床收割,麦子摊开一地,临近中午装车回家,直接把麦子摊开晾晒在场里,中午有人看守,半个小时左右翻一遍,把下面的翻上来晒。等下午三点左右,麦子都晒得焦干了,可以直接用手捻出麦粒时,牵出黄牛,套上石磙,开始一遍遍碾压,一遍遍翻场,把麦粒碾下。
麦穗上不再有麦粒时,需要挑场。先用大杈,把长麦杆从麦粒最上面挑开;然后是木杈,挑开指头长短的麦杆;最后剩下更细碎的麦杆与麦粒混在一起。这时就可以把它们沿着与风向垂直的方向拢在一起,拢成长条型,再用金杈扬起,细碎的麦杆随风飘出,麦粒沉淀,两者分离。
最后一道工序是,使用木锨将粗略扬出的麦粒再扬一遍或两遍,彻底分离出干净的麦粒。这才可以装袋入仓,随后等麦子都收完,还需要拉出来晾晒麦粒中的水分,便于保存。
上面这些几乎都是技术活。割麦子除了镰刀要锋利,时机要选准外,俯身割的时候,左手如何抓麦杆、抓多少、镰刀割在什么位置,腰身弯到何种程度,都是有讲究的。蛮干倒是也可以,只是费工费力费时,还不安全。
装车更是讲究。麦穗一律冲里,麦根冲外,一层铺满,再铺第二层,层与层之间要有填压中间的过渡。整个架子车上的麦子,在最后需要用草绳整体绑好。手劲要有,如何三五道绳子勒过,就能将整辆高高的麦车车身捆成一体,哪怕翻车,麦子仍掉不下来,不是每一个农人都做得到的。
到碾压场地后卸车铺开晾晒,需要均匀,麦穗最好都能直接接触阳光直晒。翻场时,也要注意这一点。
挑场则不是每个人都能挑的。越到最后越要技术。挑不好就把麦粒连麦杆一并扔掉了。这活只能最后有熟手来做。
扬场更是如此。麦堆堆起的厚度高度和角度,还要考虑风向风力,以及与进场风的风口的距离,与临场麦堆的安全距离,不能把自己麦堆里的麦杆渣飘到邻场的麦堆上去。包括站位站姿,锨扬起的角度和麦粒的高度等,都需要综合考虑。
每年麦收,总是最能干的人最累,而打下手的只能一直打下手。小孩子能做的,只是拎茶倒水做饭,要来零钱去给全场帮自家收麦的乡亲买冰棍儿。这是整个麦收季节,最让孩子们欢天喜地的时候。更多时候则是在麦地里,或跟在架子车屁股后,捡拾掉落的麦穗,颗粒归仓。
每天日落时分,新打下的麦子装进麦袋,搬上架子车,小孩子坐在高高摞起麦袋的车上,套上黄牛,大人架辕,年轻人推车,吆喝着黄牛回家。家里,妈妈带着女孩子们已经做好了简单的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