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24小时销售电话:1593737035715937370357

草编资讯News

当前位置:稻夫草编 > 草编资讯 > 草编新闻 >

我终于知道,南平人为什么骨子里都透着骄傲?!!

草编产品:草支垫,草袋,草帘,草绳 联系人:张经理 销售电话:15937370357 点击: 字号:

我终于知道,南平人为什么骨子里都透着骄傲?!!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我们闽北的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们是历史留给南平的宝藏,南平人有责任保护、传承、光大。这个世界因为有南平,更加绚丽多彩!


南平南词
“南平南词(曲艺)”是流行于南平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滩簧小调从苏州以坐唱、清唱形式传入延平,之后逐渐与当地的民歌小调融合发展而成南平南词。南平南词由一人主唱,另有多人分执不同乐器列坐周围,按照不同的行当轮递配合说唱。

 



2006年5月20日,“南平南词(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延平禾村“猎神信仰”
延平西芹禾村一带山高林密,常有野兽出没,村民生命经常受到威胁,便自发组建狩猎队。为祈保村民与猎队平安,便诞生了猎神信仰文化。据说该村供奉陈六公三兄弟的猎神庙其是闽北唯一的猎神庙。名震天下的“刀霞打猎队”解散后,一部分队员就迁到西芹禾村居住。


猎神的寿诞,也就是每年农历八月十四,由会首组织开展夜间的“过火坪”仪式。

 



所谓“过火坪”,即在庙前空坪上,铺设用量约一千斤的木炭“床”。木炭必须用村民用实木烧制,铺垫成长10米,宽1.5米,高0.5米的炭床待用。夜幕降临后,点燃炭火。待炭火烧旺后,被称为“僮将”的道士带领男子,光着脚飞快从火热的炭床一端跑向另一端。传说中,行过“过火坪”仪式的人,能得到猎神的呵护。

延平樟湖“蛇崇拜”
延平区樟湖镇位于闽北最南端,地处延平、尤溪、古田、闽清等四区县结合部,是闽江上游的一座千年古镇。当地乡亲以蛇作为崇拜的图腾,他们奉蛇为神,不打蛇,忌食蛇肉,遇到蛇时还主动为其让路。

 


每年农历七夕前夕,樟湖村民们将捕到的蛇存放在蛇王庙里养着,到七夕这一天进行巡游活动,游蛇结束后,大家便将小蛇放归大自然,而把大蟒蛇寄养在九峰山动物园。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
2006年5月25日,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入选“传统手工技艺”项目,成为首批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工艺制作的流程有采摘、倒青(晒青)、晾青、做青、炒青、揉捻、复炒、复揉、初焙、扬箕、晾索、拣剔、复焙、炖火、团包、补火、毛茶装箱、精致分筛、归堆近20道工序。

 


武夷山每年的六月有“民间斗茶赛”、十一月茶博会前后有“茶王赛”等多种赛事。

武夷山柴头会
武夷山一年一度的“柴头会”,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六)举行。市区按街巷分别设置了鲜花区、苗木区、农具区、土特产区等,农民纷纷携带竹木农具、土特产品,云集市区开展各种交易。前来赶会的除了本地的农民外,还有来自江西、浙江等外省农民

 

 


顺昌齐天大圣信仰
顺昌齐天大圣信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考证,该习俗至迟于元末明初盛传。2011年,顺昌齐天大圣信俗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顺昌齐天大圣信俗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儒释道文化与民间信仰的兼容并蓄,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顺昌县至今保留着丰富的实物遗存和多彩的民俗传承,是研究闽越先民图腾崇拜、《西游记》成书及孙悟空形象演变的重要实物佐证和可视性资料。其中,传承最完整、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农历七月十七日郑坊乡峰岭村云路自然村的齐天大圣生日祭典。祭典活动大致分为请神、游神、娱神三个阶段,尤其是传承大圣化身的师徒们表演的“铜针穿腮”、“过火山”、“打油锅”、“化替身”等环节生动精彩、扣人心弦,充满神奇色彩。

邵武傩舞
傩舞,是我国远古时期中原地区驱疫逐鬼的一种巫舞形式,中原地区已不复存在,在邵武市的和平、大埠岗、桂林等几个乡镇却至今仍在传承。邵武傩舞保留的是头戴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没有故事情节、没有说唱的原始的“舞”,而非其他许多地方衍变了的“傩戏”,在面具、服饰和舞蹈动作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古傩余韵,保留祭仪乐舞中的驱傩原生形象,具有原始性,是古傩的活化石。2008年,邵武傩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邵武市大埠岗镇河源村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七举行民间传统跳傩活

政和杨源四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戏”又称“四平腔”,由明代中叶时期流行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演变而成,最早出现在嘉靖年间盛行徽州(安徽省歙县)一带,明末清初,四平戏传入福建政和。

 


杨源村的英杰庙是为祭祀本村始祖张谨所立的庙。唐乾符年间,黄巢起义入闽,张谨受命为福建招讨史,在离现在的杨源村十五华里的铁山镇九战丘和黄巢队伍正面交锋后负伤回撤,到现在的杨源村时不治身亡埋在此地,一年后,张谨部下回去祭奠,自觉地方不错,部将随手拔下一棵杉树倒插在泥地里,抓过几条鲤鱼丢在溪水,说了句:来年,树能成活,鱼能成群就是个风水宝地。一年后,树活了,鱼也成群,张谨的后人就定居在这里。四平戏也就随着张谨后人带到杨源村,之后代代相传。农历二月初九是副将和八月初六张谨生日,剧团都要演出三天三夜的四平戏,也正因此在古朴的小村落里艺术瑰宝政和四平戏延续至今。

浦城剪纸
浦城剪纸源远流长,据清代梁章矩《归田琐记》记载:“常见家人馈赠果品,必嵌空剪雕四字好语,如长命富贵、诸事如意之类,其婚娶喜庆之家,所用尤繁”。浦城剪纸大者盈尺、小仅方寸,因题而异,其形状或方或圆或菱或矩,其艺术特色既保有闽北民间艺术韵味,又深受历代文人诗词和中国画艺术影响。

 


2014年“浦城剪纸”项目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剪纸”项目。

建瓯挑幡
建瓯挑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挑幡艺术几百年前就开始在建瓯民间流传。相传在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招募抗清复明大军,横渡海峡收复台湾。当时建瓯城郊大洲村的青壮年,大都纷纷应征入伍。在收复台湾之后,部分将士于农历正月二十四凯旋,全村男女老幼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家家户户设酒宴,村里还搭台唱戏庆贺。当时,将土们将带回的军旗置于长竿之上,尽情挥舞,藉此纪念壮烈捐躯的弟兄。从此,每逢正月二十四,大洲百姓都要按例擂鼓鸣锣,将旗竿装点,舞动一番,以表庆祝与纪念之意。随着岁月流转,便逐渐淡化成了当今建瓯汉族民间特有的挑幡习俗。

 

 


幡以竹为材料,长约10米、重约20公斤,挑幡表演既要力量又需技巧,要求做到刚柔相济、动静结合。

建瓯弓鱼
作为神州一绝,建瓯独特的“弓鱼技艺”一直受到央视等各大媒体的热切关注。但在建瓯,它却是所有淡水养鱼户的都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艺。
弓鱼,就是用一条小草绳,将鱼捆绑成“弓”的形状。其制作过程分初绑、喂水和绑水三步。初绑即捕到鱼后,用草绳将鱼头、尾绑住。喂水就是将初绑后的鱼放入小溪活水中,让其吐污纳新。一个小时后再对喂过水的鱼尾进行绑水,绑水时的绑位时上移到鱼肛门稍上的地方。经过初绑、喂水和绑水,这样一头弓鱼就制作完成了。

 


弓鱼最大的好处就是能保活保鲜。一头弓鱼在冬天可以保活十天半个月,三伏天也可以保活三天。其次,弓鱼能去除塘鱼的土腥味,提高食用价值。最后,弓鱼还具有便于提带、便于长途运输的好处。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
建盏,黑瓷代表,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宋时为皇室御用茶具。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我国着名的古窑之一,遗址位于今建阳市水吉镇芦花坪一带。由于宋时崇尚斗茶之风,故除了必需提供优质的茶叶之外,还需要有最适于斗茶所用的茶具, "建盏"是当时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们都认为是斗茶最佳的珍品。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于2009年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坐落在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的建窑是我国古代着名的窑场之一。据了解,1989年12月至1992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单位联合对大路后门等窑址进行了大规模科学挖掘,清理了晚唐五代至宋末元初的龙窑基地十座,此窑长达135.6米,为国内已知最长的龙窑,亦堪称世界之最。1999年建窑遗址考古挖掘被评为“建国以来福建省十大考古发现”。

“建盏”是我国古代黑釉瓷的巅峰之作,现在是闽北乃至省内独具魅力的工艺品,对其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松溪湛卢宝剑制作技艺

 


湛卢剑是松溪“三宝”之一。据《越绝书》记载,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恳求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欧冶子为己铸剑,欧冶子用了三年时间炼成千古神器。越王命名为“湛卢”。之后,“湛卢剑”被称誉为“天下第一剑”,湛卢山因而也闻名天下。

根据有关文史资料,1985年,松溪人用手工方法铸成湛卢宝剑。而松溪县也因成功开发千年宝剑被誉为“宝剑之乡”。古朴、典雅的新一代湛卢宝剑挟着古剑雄风,成为国内外人士觅藏的艺术珍品与健身器具。

相关文章Related Articles


网站地图
草编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企业文化
草编产品
草支垫 工程帘 草棒 大棚草帘 草袋 草绳 草片 草把子
草编资讯
草编动态 草编新闻
草编知识
联系我们
其他

草编留言咨询

感谢您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的销售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联系您!

你的姓名

手机/电话:

所在城市:

产品咨询/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