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柴头会”来了
柴头会在武夷山有4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明末延续至今,每到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六,来自武夷山各个村镇的三山五岭间的村屯里的农家朋友集聚武夷山横街头,带着自家生产的木制农具、简易家具、各种农作物的种子、自采自制的青草药材和少见的野菜等物品在市集上交流出售,场面人山人海,人与人贴身前行。
起源
起源于太平天国
1851年农民领袖洪秀全领到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太平军的影响下,崇安县和全国各地一样,四乡农民纷纷起来抗捐抗税,反对奴役压迫。县衙门官吏见势不妙,便加紧对农民进城买卖的检查,下令不准农民携带凶器,铁器之类的东西进城。凡进城者,只允许挑柴木,携带竹、木、家具等农副产品。这样一来,更激起了农民的反抗。1866年,四乡农民在起义首领陈顺光的带领下,迫使县官下令免除农民的“竹丝税”、“明笋税”、“茶叶税”等,并立即张榜公布,起义获得了胜利。人们为了纪念用木棍、竹叉和扁担取得的胜利,决定每年农历二月初六这天在城关举行盛会,名为“柴头会”。
起源于明末年间
还有一种说法是:柴头会起源于明末,至今有400年的历史。明末年间,当地的土豪劣绅对百姓压榨日益严重,迫使当地岚谷和吴屯一带的百姓率先爆发了一场农民进城的反抗运动。大批农民手持扁担、木棍混入城里,和土豪劣绅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压迫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次的运动,便将这场用扁担、木棍取得的胜利取名为“柴头会”,每年的二月初六,当地各个村镇三山五岭间的百姓都会聚集在城里,后经过不断的演化发展成为如今的竹制、木制、铁制的农业生产用具,种子、耕牛等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的繁华交易活动。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农村人进一次城“赶会”。他们带来了过去一年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出售,然后从集会上采购所需要的东西回去,主要为农具、农资和生活用品。如今社会进步了,“赶会”对象和交易的商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县乃至外省有许多商贩和消费者前来“赶会”,商品种类也日益丰富。
柴头会分花卉区、苗木区、农具区、竹木区、耕牛区等。锄头、砍刀、火钳、铁铲、蓑衣、草绳等农具是永远不会缺席。柴头会的苗木花市,更是一个聚集点,作为一个县级市,武夷山人能够尽情享受慢生活,其生活品质已进入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