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村民编苫子、织草袋创收
新乡市郑山街道把发展农家庭院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依托一家一户的农家小院、房前屋后的空地,大力发展庭院种养加业,使数以千计的农家庭院“方寸之地”变成各具特色的聚宝盆。
为找到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街道通过外出考察学习,进行反复的论证分析,认准了农家庭院经济的路子,大力发展起杞柳栽培、绿色蔬菜、杞柳加工、特色养殖等项目,鼓励引导农民利用农家院落和屋前院后的闲置土地,大力发展庭院短、小、快种养加业,同时利用党员中心户的示范带头作用,以点促面,基本实现了“村村有项目,户户能增收”。
“养上两栏猪,种上几畦菜,不愁不发家致富。” 该街道姜屯村村民于长霞说。她在自家的3亩责任田里建了宽敞明亮的瓦房,庭院里建设了两排猪圈和一个沼气池,屋前菜园里种植了黄瓜、茄子、油菜、芹菜等绿色蔬菜,形成了“猪-沼-菜种养模式。猪粪冲入沼气池,产生沼气用来做饭照明,沼液、沼渣可以肥田、上菜园,既节约了化肥农药,又有效防止了病虫害,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悉,该村农民80%以上的村民种植芹菜、葱、香菜等。商贩们了解到这里的蔬菜既新鲜又实惠,纷纷登门“约单”,村民单靠蔬菜一项,人均增收3500多元。
在北沟头、沙埠、官路、官庄、张南埠子等一些村庄,农家庭院成了妇女们发挥才能的天地。她们三五成群围坐在院子里,身边屋内整齐有序地排放着各式各样的编织品,欢声笑语中纤长的柳条在手中灵巧地飞舞穿梭,编织出对幸福甜蜜生活的梦想与渴望。官路村村支书介绍说,村里依托新乡市特色工艺品园区,利用当地丰富的杞柳资源,引导农户发挥传统优势在家门口就业,用巧手编织乡村富裕路。这些柳编从业者一般都是按件计酬,一个编织熟手半个小时即可完成一件,月收入2000以上。
据了解,这些村不少村民在庭院开辟了“小加工场”,用小麦稻草编苫子、织草袋创收,使收割机过滤后的废弃小麦稻草变成了市场上的俏销货,实现人均月收入1500多元。王沙埠村民因地制宜,用高粱穗扎饭帚、笤帚,用芦苇扎把子做建房材料,也走出了一条特色庭院致富路。张南埠子村、琅琳居和罗屯村有十几位中老年人用高粱挺杆拴盖顶,制成品结实圆润大方,纯属天然生态制品,可以盖锅、蒸馒头、放饺子、喜事用,批发给江苏、徐州、青岛一带的客商,生意相当红火。
该街道把引导农民发展家庭养殖业作为致富的重要途径,街道和农村信用社搞好配合,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发放贴息致富贷款,重点引导农户发展牛、羊、猪、鸡等家庭养殖业,专门成立养殖协会,通过组织技术培训、新品种普及和“订单生产”等,为农户提供系列优质服务。
目前,该街道已有牛、羊、猪、鸡、貉、貂、蚕各类养殖户万多户,培养出了一大批家庭养殖专业村。另外,郑山居、龙溪村村民发挥区位优势,把自己家的房子装修一新,依街傍路开起了庭院餐馆、发廊,挂起了“农家小菜”招牌,每逢旺季,前来就餐、美发的顾客络绎不绝,收入相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