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这种房屋不用垒墙,墙是用干草拧成的粗草绳,在草绳上抹泥而形成的.
知青们在东北兵团都进行各种房屋的建造,我们把它称为营造。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的营造已经发展为使用钢筋、水泥,还有谁知道五十年前房屋建造呢?为了忘却,我把知青们在兵团时所经历的各种房屋的建造,记录下来,使之成为历史的见证。
一,地窨子。地窨子是建在山林里的房屋,大都是到山里釆伐或是看山的人们,在山里建设的能居住半年的简易房屋。我本人就曾经看过山,也曾去山里采伐,因此也参加过地窨子的建设,多少对建设地窨子有些实际经验。建设地窨子首先要选址,它一定要选在山坡上,而且山坡最好要陡一些才好。为什么要陡一些呢?因为地窨子的进深大都要超过三米,在上坡上挖三米宽的坑,盖好房后前坡、后坡正好形成一个落差;后坡成为山墙,前坡可开立窗户,白天有利于采光。修建地窨子一般不用打地基,只要选好了山坡就可以就地挖坑建房了。在山里盖地窨子大都在上冻以后,按月份说要在12月份以后,那时山里的坡地已经冻了二尺左右厚;用镐刨开冻土,按照事先量好的尺寸,就地挖坑,然后在坑的四角立下柱子,再用边檩把柱子连接起来形成框架;在框架上可以座上供人进出门,在前坡,因为坡地的陡立,必然在地面和边檩间形成一定的间距,在此间距间正好座上窗户;然后在由柱子和边檩架成的框架上竖起人字架,在人字架之间拉上房脊加二檩和三檩后,房架子就算搭好。房架子搭好,就算大功告成一半,然后在房檩之间钉上椽子,椽子上或搭木板或铺榛柴,然后在上面铺上苫房草,房屋就算盖好。盖好房顶后,在屋里盘上火炕,溜好窗缝、门缝就可以住人了。地窨子一般在地下有两米左右深,它的门都是在屋子的两侧挖进去,大都留几层台阶,从地面斜坡走入地下。地窨子不用垒墙,四面墙就是土,因此墙上不能挂东西,除非用木板把柱子连起来,形成板墙才能挂东西。地窨子里,冬天很暖和,但是只能住到第二年开春,春天山里冰雪开化或是下雨,雪水、雨水会渗透土坡,流到屋里,所以到那时它就不能再居住了。我曾经和十二连的老砥头在地窨子里住过二、三个月,为的是看着山里面的草,住在地窨子里挺暖和,只是屋里暖和了,有重重的土腥味。
二,拉合辫。盖拉合辫房是在地面上盖房了。什么是拉合辫呢?就是盖这种房屋不用垒墙,墙是用干草拧成的粗草绳,在草绳上抹泥而形成的。这种房防风、保暖性能差,因此多用于仓库和畜舍。盖拉合辫房要先打地基。所谓打地基是,先把盖房场子地面清平,然后木夯或石夯,把地面夯实;边夯地边往上加土,让地基高于地面大约二尺左右。然后在地基上挖地角坑,卧地角石。用什么样的地角石,取决于盖得房子面积的大小,几百平米的建筑,柱角石要大些,几十平米的房屋,柱角石可小一些。柱角石有着大小、薄厚和形状的不同。大的一般有一尺左右厚,讲究的正有方型、圆型,不讲究的是多边型;但无论是否讲究,它都要上下两面是平的,平面也要有两尺见方,足以支撑起房柱子。用多少柱角石,取决于盖几间房,一间房至少四个,两间六个,三间八个……以此类推。盖房时,也是先立柱子,然后用边檩将柱子连接,形成框架。在框架上竖人字架(也叫三角架),然后再上二檩、三檩和脊檩,使整个房架子成为一体。房子的框架搭好后,就要解决砌墙的问题。拉合辫是不用砌墙的,它只需在立拄之间用细木棍搭网状,然后用干柴草挂上泥浆拧成泥辫子,固定在网状木棍上,一辫挨着一辫用这些泥辫子填补木棍间的空间,使其成为草泥的墙;然后再往草泥的墙上抹大泥,最后把泥墙里外都抹厚,达到既挡风又隔寒的作用。这种建墙的方法东北称之为拉合辫。用拉合辫建墙时有两点要特别注意,其一是,草辫子一定要做紧实,不能松松垮垮的。我们在做草辫子时,除了把草拧在一起外,每隔一尺左右再用麻绳扎紧,使之结实紧凑。草辫子一般要扎成一把粗,既握在手中不觉涨,也不觉着细为宜。其二,往上挂泥浆时,一定要把泥浆浸泡透彻,让泥浆透到草辫之中,只有这样往上抹泥时才能挂住,才能结实。拉合辫的墙砌完后,就要往草墙上抹大泥了。东北所说的大泥,是有所指的,并不是就地挖土浇上水和成的泥。所谓大泥是指,就地挖坑后,一层土,一层麦秸,再一层土,一层麦秸;然后浇上水,闷一宿或十二小时后,再和成的泥。不要以为和成这种泥是个简单的事情,其实是个力气活。因为在泥土里掺杂麦秸,等于给泥土加了筋,和泥时要把麦秸捣透,让麦秸和泥容为一体,才能把泥往墙上抹。
知青们刚干和泥的活,由于年少力气少,大泥和不均,于是有人出了馊主意:让大家脱了鞋袜用脚在泥里踩,说用脚踩比用手和省劲。孩子们不知深浅,真有人脱了鞋袜光着脚去泥踩。开始不觉什么,渐渐的有人感觉脚脖子有似针扎一样的痛,既使这样,还认为是泥里的凉水造成的。下工后,大家来到井房,打上清水冲去脚上的稀泥,再看,吓人的状况出现了,凡是用脚踩过泥的人,脚底板、脚脖上都是让麦秸的茬口,扎得象起了红斑一样,搬起脚来细看:凡是起红斑的地方,其实是一个个伤口,扎破的皮肤还在不住地往外渗透着鲜血。第二天,有的人脚脖子肿了,涨得通红的脚脖子,肿得象扎滿针眼的猪皮,在粗大的毛孔中往外渗着黄汤。他被送进了团部医院。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用脚和大泥了。抹完墙就要上房顶了。房顶立起来后,就要在边檩、二檩、三檩间钉上椽子,椽子就是比胳膊稍细一些的木条,用它把房檩连接起来。每根椽子大约有一米多长,从边檩开始钉,边檩连二檩,二檩连三檩,三檩连脊檩;每隔二尺的间距就钉一根椽子,整个房架用椽子把房檩紧紧地连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整体。钉完椽子后,整个房架象被拉上了筋,显得非常结实了。这时可以上去很多人,在椽子上绑一梱梱的榛条,房的两坡绑满榛条后,再往榛条上抹泥,用泥铺滿榛条表面,再抹出平面来晒干后,就可以往上铺苫房草了。 苫房是个技术活,一般的人是干不了的,这活有什么技术,要从苫房草说起。苫房草不是一般的草,它是一种类似麦杆的草,具体叫什么名字至今我不清楚,或许叫“狗尾巴草”。这种草,能长一米左右高,它的杆长得很长、很细,和麦杆差不多,只在顶端长几片象麦杆上的细叶子,熟了之后,象麦子一样抽出穗,长出一个一寸多长、小姆指粗细的穗,上面结滿草子,草子可用来烧酒。苫房草有一多半是草杆,这种草杆象是打了蜡,一点水都沾,水落在上面都流走。人们正是利用了这种草杆的特点,把它一把一把地铺开展放在房的坡面上,用于遮挡雨水对房屋的冲刷。在房坡上铺苫房草是个技术活,它不但要求要把草铺齐,而且要压好茬。一茬苫房草,露出挡雨的部分只有三分之一,其余部分压在下一茬的茬口里;一层层往上压着铺,直铺到房脊。到房脊后怎么办呢!
对房脊的处理也显示人类的聪明。一种是压上一行脊瓦,脊瓦是一种半圆的水泥构件,把瓦压着茬口用灰抹好,再用灰压在房上即可。在没有脊瓦前,人们把苫房草打成把,然后从中间分开,把草把骑在房脊上,正好苫房草的根部压在草梢上,起到挡雨水的作用,然后再用草把编成草绳,把骑在房脊上的苫房草连结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为了防止风把房脊上的草吹跑,人们用麻绳两头捆上重物,压在房脊上镇住草把,不被风吹跑。房就这样盖好了,用大泥抹好墙,号上门窗,室内刷上白,吊上顶蓬;一间新房就盖好了。为了防止雨水侵蚀墙根,一定要把屋檐下的散水修成坡,最好铺上砖,这样下大雨都不怕了。
三,土坯房。盖工坯房的前期工作是脱坯,脱好的坯晒干后用来垒墙,用土坯垒起的墙要比拉合辫的墙厚很多、也结实很多,当然隔音的作用也好了很多。脱坯在东北来说是个大累的活,号称是“四大累”之一。有一年,连里盖大马号我有幸干了脱坯的活。脱坯必须用大泥,(就是搀有麦秸的黄土泥)然后用一个长约四十公分,宽约二十公分,厚约六公分的木框,铺在地上,然后把大泥放入木框里用手按实,表面沾点水抹平即可,稍后把木框撤开,让土坯自然晒干就可以用于砌墙了。盖土坯房除了用土坯垒墙外,其他的工序和拉合辫房一样:搭木架、上苫房草等等。由于用土坯垒墙,所以需要瓦工了,否则会把山墙垒歪,甚至垒塌;在砌墙时,也需要挂线,也要用瓦刀、大铲了,只是砌墙时不用沙子灰,而是用土和的稀泥。又由于有了技术要求,所以就有瓦匠和小工之分,没有学过徒的人是不能去垒墙的。
四,砖瓦房。砖瓦房是东北兵团质量最好的房子了,它的四面墙是红砖和水泥沙子灰砌成的,而且房顶上也不用苫房草,而是挂瓦了,所以称它是砖瓦房。盖这种房子与其他的房子有了较大的差多,首先是它要打地基了。打地基在当地被称为“挖漕”,就是挖宽八十公分,深一米二十的沟,转着圈把要盖墙的地方都挖成沟,然后往沟里填一层沙子、鹅卵石,用石夯夯实,再填一层沙子、鹅卵石,用石夯夯实,直至把“漕”填满,盖房垒墙时,就把砖垒在地基上。盖砖瓦房,有了瓦匠和小工的区分,瓦匠负责用砖和灰砌墙,而小工负责搬砖、和灰,递砖、送灰。当四周的墙平口以后,就在墙上竖起人字架,用椽子、檩条把人字架连结实后,就可以钉房巴板,钉完房巴板后铺油毡,在油毡上钉瓦棱条,钉完瓦棱条就可以挂瓦,用脊瓦封上房脊,瓦就算上完了。
砖瓦房有了灰顶篷,并且上面铺锯沫,为的是保证室温,比起纸顶蓬真是天壤之别呀!盖砖瓦房使木工和瓦工有了明确的分工,号门窗、竖房架等等都是木工的活,瓦工是不起主导作用的。只是小工惨一些,什么零活都得干。在我的记忆中,兵团的营造大致如此,至于盖搂只是砖瓦房的沿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