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女”的创业路
在新乡市通往原阳县的柏油路旁边,离原阳县寨上村大约1公里远的地方,有一块将近4亩大小的平地,这块地东头有三间新盖的瓦房,偌大的空地上堆满了“小山”一样高的稻草,稻草的北面有4台草苫加工机器,几十名头戴花头巾的农村妇女正在机器旁边加草、抬草苫,热闹而有序地劳作着。这就是“稻草女”张大姐的稻草加工场。
初见张大姐,是在她的稻草加工场。她身穿大红袄,大约30岁左右,正在指挥六七个工人装草苫车。
张大姐原是村里的“秀才”,1999年考上了濮阳师范大学,这让几辈子都是农民的父母自豪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国家取消了师范生分配制度,这给张大姐和她的父母当头一棒。为了宽慰父母,2002年底,张大姐在新乡市户部寨乡的一家私立学校找了份教学的工作,一个月五六百元的工资,教书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05年。那时候,张大姐听说一些同学和村里同龄的女孩,去南方打工一个月能拿到1000多块钱,她动了心,决定到南方去闯一闯。2005年7月,通过熟人介绍,她来到江苏省吴江市,进入了一家电子厂上班,谁知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一个月700多元的工资,这让充满梦想的张大姐大失所望。
一次下班后,张大姐偶然看到工友的一本书《小故事大道理》,书中讲的是日本松下电器的老板艰苦创业的故事,张大姐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一个道理:“随时随地都存在着商机,就看你是不是能把握住。”这让张大姐想到了父亲的稻草加工手艺。原阳县是水稻区,在她小时候,父亲经常用废弃的稻草棒织一些草苫、草垫,有时送给亲戚邻居,编多了就拿到集市上去卖,挺受欢迎,何不将父亲的手艺发扬光大呢?想到这里,张大姐随即辞掉了才干了一个月的工作。
回到家,张大姐对家乡的稻草加工业进行了仔细调查,发现人们早就放弃了费力的手工编织稻草,已经使用上了专业草苫加工机器、草棒加工机器和草绳加工机器,并且随着蔬菜大棚、瓷器包装、钢厂等的需求,稻草加工产品越来越抢手。说干就干,在父母的支持下,张大姐花5000元购置了一台草苫加工机器,正式走上了稻草加工的道路。
由于当地有稻草加工的传统,张大姐进入这一行基本没走弯路。干了四五个月后,张大姐发现了这一行业的缺陷:加工点分散,不成规模,销路主要是本地的蔬菜大棚户,产品不能打到外地去,销量有限。针对这些缺点,张大姐以每亩地1000元的价格在大路旁边一次租下3.3亩地,又购买了3台草苫加工机器,还有草绳加工机、草棒加工机等,同时利用自己学的电脑知识,在网上发布销售信息。“现在一台机器一天可编织150多条草苫子,按每条赚4块钱,一天就是600多块钱,我4台机器一天就能赚2400多块钱,工人每天可创收40多块钱,有了草苫加工机,稻草变成了‘宝’,村里的环境也美了,农民不出门也能鼓起钱袋了!” 说起稻草棒织的事,张大姐高兴地说:“如今,俺成为全县最大的稻草加工户之一,年利润能达到10万元哩!”
- 上一篇:稻草“编”出农民增收路
- 下一篇:用稻草编织“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