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河南最大的稻草制品集散地
12月3日一大早,家住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的闵敏,与其他5位农村妇女来到村西头的稻草棒织加工点,熟练地打开机器,随着隆隆的机器声,院子里一捆捆的稻草变成了市场急需的草苫子。如今,稻草加工不仅使冬闲变冬忙,而且还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使原本普普通通的一根根稻草,
瞬间变成了一块块黄灿灿的“金条子”。
原阳县常年种植水稻35万亩以上,每逢收获季节,村里的稻草被农民堆放的到处都是,不仅容易引发火灾,还影响了村容村貌。如何有效利用稻草资源,成为农民比较头疼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建筑业和食用菌种植、蔬菜大棚的发展,草苫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成了广大客户的抢手货。
原阳县的杨庆林正是及时捕捉了这一商机,走上了致富路。老杨对我说,“2002年,他听说编织稻草苫能挣钱,就报着试试看的心理,投资7000元购买了2台编织机,雇佣村里的6名留守妇女加工草苫,没想到除当年收回成本外,还净挣了3500多元。”初尝甜头的杨庆林,第二年又投入3万余元资金购买了8台编织机进行稻草加工,接连收回了成本。目前稻草棒织机已发展到15台,固定工人100余名。就这样,老杨从事的草苫行业越滚越大,成为当地守屈一指的领军人物。
老杨掰着手给我算了一笔账,他说,一台编织机需要6名工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天加工9000斤稻草,可织出190个草苫。按每个草苫10元计算,价值为1900元。
正在加工草苫的工人杨慎彬说:“稻草在淡旺季价格不一,但在田地上每亩收购价格不低于50元,拉回编织厂每亩卖到90元左右;草棒加工厂将稻草加工成草苫后每条获利1.4元;工人加工一米报酬0.3元。也就是说,农民每亩稻草纯收入为50元,购运稻草每亩毛利40元,工人一天收入70余元,草棒厂一台机器一天的总利润在1100元左右。”
杨庆林感慨地说,“这几年草苫行业能够迅速发展,多亏了县政府的积极扶持,不但制定优惠政策及奖励机制,还及时提供信贷资金、存放场地、信息咨询等全方位服务,给俺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俺打心眼里感激呀!”
现如今,像杨庆林这样从事草苫加工的农户逐年增多,不仅自己赚了钱,还吸纳了数千名农村闲散劳力,成为群众在农闲时节增收致富的主要项目之一。据统计,原阳县已成立了100多家个体和联合体稻草制品购销组织,全县建起了120个加工收购网点。通过2600名农业经纪人牵线搭桥,先后在安徽、江苏、河南、四川和湖北等省市,建起了16个销售基地,年销稻草制品3000多万件,收入1.5亿元,使稻草成为名副其实的“金条”。目前,全县稻草制品已发展“草片、草绳、草垫、草帘、草苫”5大品种,成为河南最大的稻草制品集散地。
- 上一篇:废稻草 “编” 成大产业
- 下一篇:稻草加工成就农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