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简单的包片加工也向草苫加工,草绳加工转变
县城驻地东北部的谷亭小镇,北面背微山湖,境内有京杭大运河蜿蜒流过,因了水的滋润,谷亭小镇便有了几分灵气和秀气,如同江南少女,在夏日朦胧细雨中,掌伞雨中穿行,更感心旷神怡,灵秀无比。谷亭小镇,江南的水乡,雨的故土。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或许因了水的缘故,这一方的人便和别的地方的人有了许多的不同。这儿的人说话的时候,张开口,总是露出一嘴白白的牙齿,排列的特别整齐,笑起来,更是阳光灿烂。还有就是小镇人的头发,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黑黑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不像别的地方的人,头发总是花白一片,杂乱无章,时时给人一种沧桑感。远河的水总是在像母亲一样滋养着我们,给我们一张干脸的面孔,素面朝人。
然而,运河的水不仅滋养了我们的心,更教会了这一方儿女生存的技能。有了水,上天在供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口粮一-水稻的同吋,谷亭小镇的人们更用勤劳的双手,开辟了一个致富的门路一一草编加工业。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每年秋收后,一到晚上,我家就聚集了许多和妲妲差不多年龄大小的女孩,在我家搓绳。八十年代初的家乡还没有拉上电,就点一盏用煤油制作的灯来照明。在摇曳曳昏黄的灯光中,女孩们谈笑风生,笑语连连,把一把把经过浸泡,碾压后的稻草,拿在手中后釆回搓动,于是这小小的稻草就便拧成了一股细绀的长绳。女孩们往往要忙到晚上九点十点钟,直到拿来的一大捆稻草全部变成了午中一捆捆的绳后,方才打着哈欠,带着劳累后的疲惫和欢乐,满足而回。直到第二天,再把手中的绳子变变一个个草包片。
最早的打包片的机子很原始,往往需要两个人,把绳子在包片机上挂好后,一个人坐在包片机子上往下磕,另一个人来回站在包片机子两边,手中拿着一根特俐的两厘米宽,一米多长的俗话称作梭条的工具,把手中的稻草来回传动,再站在包片机前面的人往下一磕,如同织布一般,最后这小小的包片就做成了。
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勒劳和智慧。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生产劳动中,后来的包片机也得到了改进,一个人也能操作了,缠绳,脚蹬,压片,一气呵成。女孩们聚在一起,往往暗中较劲,看谁织得又快又好。机杼声音此起彼伏,清脆而悦耳,响成一片。包片织好后,再由收包片的人赶着马车,走乡䆔户,把一家家的包片收集在一起,再装上汽车,运往全国各地的砖场,搋说是用来盖砖呸,防止雨淋,日晒。
再后来的包片被从两边缝了边,据说是用来装上土,来加固河堤。一九九八年长江大水的时候,村里的大喇叭整天响个不停,动员村民们多织包片,说,织好包片,就是支援抗洪,支援长冮,支援国家。小小的包片没想到在那时派上了大用场。
少年时许多的记忆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对这小小的包片情有独钟。家里的大瓦房由它来盖,女孩子们的化妆品,花衣裳由它来买,男孩子的定亲礼还有大链盒自行东,手表,缝纫机三大件由它来出。小小的包片养活了一个个家庭,它承载了一个个家庭致富的梦想。而在我,这小小的包片更多地变成了我口袋里的学费和生活费,它支撑着我从小学到了初中,再来到了县城的高中。姐姐的汗水,母亲的辛劳都在这小小的包片机上凝聚。小小的包片机呀,让我更多地想起了我那逝去的母亲,它永远珍蕺在了我的记忆中。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邓公南巡,中国吹响了市场经济的号角,南海的这股春风也吹到了曾经相对闭塞的谷亭小镇。在小镇的草编织业上,由原来简单的包片加工也向草苫加工,草绳加工,草艺术品加工等方面纵深发展。
到了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换季节蔬茱的大量的需求,冬暖式大棚的发展,稻草在这场蔬菜革命的洪流中找到了它的更多的用武之地。草苫子加工如雨后春笋般在谷亭小镇的八里湾,双韩,套楼等沿枣曹线公路两边兴起。就是这小小的草苫业,它拉动了一方经济,为小镇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同时草苫的加工也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形成了从加工到输出的产业链。缪集村成了收稻草专业村,双韩,八里湾,套楼因地理优势,提供场地,以来料加工为主,是远近闻名的稻草加工村,而周堂村的人刚成了时代的弄潮儿,专业在外面跑市场,把家乡的草苫输送到全国各地的客户手中,最繁忙的时候,老汽车站北面对门的宾馆曾一度几乎全是周堂村跑市场的人。
随着城市的扩建,城市的绿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量的绿花树木被运进了城市。为了保证绿化树木的成活,小小的草绳便派上了大用场。树木以树身直径的=十倍留下树蔸挖出后,便用草绳进行缠绕,既可防止树蔸泥脱落,方便运输,又保湿保晒。同时草绳还在瓷器包装,钢铁厂等多方面也得到了应用。谷亭小镇的草绳加工业多以姜庄,李庄,西段,东段等几个村为代表。最早的打绳机以脚蹬为主,人双手上面须草,下面脚蹬动踏板,后来安装上电机以后,刚省去了脚蹬这道工绪,既提高了效率,又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力。草绳加工组织形式较自由,多以家庭作坊操作为主。从事这行业的多是家庭中五零,六零人员。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已不适合在外扛工,在家老人孩子又需要照顾也离不开,草绳加工则为这些人群提供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
而在汪庄村,谷亭小镇的草编加工更是换了另一副模样,它不光是简简单单的草编粗加工,还把手里的稻草加工成了工艺品,漂洋过海,卖到了韩国,日本,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洰,支援了国家建设,使手里不值钱的稻草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软黄金。
每年的九月份,往往到了水稻开花后正在灌浆的时刻,在汪庄村的水稻田里,人们就会看到有许多妇女在田里忙活着收割水稻,然后拉到公路上摊开,进行晾晒。或者拉进仓库中用烘干机进行烘干。这水稻收割不能过早,早了水稻长不成,不能用来作为编织原料,也不能过晚,晚了,水稻成熟后稻草变硬,便没有水稻稻草特有的韧劲和颜色的青涩。晾晒或烘干后的稻草便可用来作为草编工艺品的原料了。
在谷亭小镇汪庄村世敏草编加工厂,我们见到了加工厂负责人屈世敏,他向我们介绍了加工厂的情况。世敏加工厂是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家个体草编加工厂,从最初的家庭作坊转化而成的一家个体私人企业。经营品种由最初的简单草编工艺加工向多品种发展,花样品种已达二三十个之多。经营方式也较自由,主要有两种,一是常年有固定工人四五十人,釆取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工作时间不限,这方面从业人员多是五十岁上下,早晨中午接送孙孑孙女后再来厂子上班,既照顾了家庭,又有了一定经济收’。另一种经营方式是把原料下放到周围村庄的千家万户,由农户简单加工后再回收到加工厂进行深加工,从业的多是六十七十岁的老人,坐在家中,每年也有万把块钱的收入,可养活自己,自食其力,不用向儿女伸手,活得更有尊严。
十月的金秋,阳光正酣。金灿灿的稻穗染黄了这无边的秋天,又是一个丰收年。谷亭小镇的草编业也如同这美丽的秋天一样,一片红红火火。有了祖国强大市场的依托,有了党的阳光雨露的好政策,谷亭小镇草编业的明天稻夫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