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以前常到这里 卖草袋
南昌城的进贤门外,有一条名叫“禾草街”的小巷。因为南昌县莲塘、武阳、三江一带的农民,常常把禾草运到这里来卖,所以城里城外的老百姓都把这条小巷叫作禾草街。
禾草,许多地方是指水稻的秧苗,字典词典里基本上都是这种解释。例如民国年间著名诗人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诗句:“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
南昌人所说的禾草,实际上是人们常说的稻草,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和禾草没有什么关系了。
过去,有的百姓家里穷,过冬只有薄薄的盖被,没有垫在床板上的棉絮,所以就要买禾草,将之厚厚地铺在床上。那时候的禾草很长,一般都有一米以上。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水稻品种的改良,为了防风雨灾害防水稻倒伏,矮秆水稻普及,禾草也越来越短了。
禾草厚厚地铺在床上,确实很暖和,可是因为床板不透气,年轻人火气又旺,床板上刚铺的禾草往往不到半个月就潮湿了,晚上睡觉会越睡越冷,所以,一到出太阳的日子,许多人家会忙着晒禾草。
禾草的另一个作用是扎“笤帚”,南昌人念“条帚”。所谓条帚,就是一根一米五左右的竹竿,顶端扎了一些禾草,有些像现在拖地板的拖把。因为禾草的韧性很差,禁不起扫地时的摩擦,所以新扎的条帚一般用不到半个月就光秃秃的不能用了。于是,社会上就有一些以扎条帚为生的人。他们每天挑着几十把新扎的条帚和大捆的禾草,吆喝着“换条帚啊”走街串巷,招揽生意。以旧条帚换新条帚很便宜,一把只要两分钱。有些比较精明的妇人,却不肯换,一定要师傅当场现扎。妇人们亲自选最粗壮的禾草,如此师傅扎的条帚更加扎实,而价格也是两分钱。
读小学的时候,每当有师傅来扎条帚,母亲就要我们兄弟围着观察。不久,我们也学会了扎条帚,虽然不如师傅扎得那么匀称紧密,但是,扫起地来还是可以用的。
改革开放之后,塑料绳编织袋渐渐取代了草绳草袋。于是,禾草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 上一篇:汉中市水利建设实现“草袋”目标
- 下一篇:华东工程:“坚决要把草袋抢搬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