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班的师傅们
说起机关大院,印象最深的还是这里的花草树木,白杨挺拔,塔松茂密,玉兰飘香,樱花灿烂,芳草茵茵,虽然已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这些花草树木依然生机勃勃。在如今繁华喧闹的都市中,已很难寻得这样一处幽静的所在。大院的绿化工作一直是由机关事务局(行管局)的园林班负责,多年来,园林班的师傅们为这片绿色付出了很多很多。
几代园林班师傅共同托起这片绿荫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莱阳专署搬来烟台之前,机关大院及周边还是农田,除了农作物外,村民还种植了不少的苹果、葡萄等,田间还间或栽种了一些圆柏和楸树。专署机关选址在这片山坡上,集中建设了几栋办公楼,但果园和那些柏树、楸树等,都保留了下来,它们便成了大院绿化的一部分。
莱阳专署驻地原来有一个花窖,花窖里有不少的花木,像桂花、银杏、百日红、紫槿、黄杨、桅子花、丁香、腊梅和樱花等,这在当时都是些比较名贵、稀有的品种。这些花木迁入大院后,原来管理花窖的三位师傅也来到烟台,担负起花窖及大院树木的管理工作。老话说:“人挪活、树挪死”,这些宝贝从莱阳来到烟台,需要重新适应烟台的气候水土。在当时,照顾好这些宝贝,可是一件大事。在园林师傅们的精心侍候下,这些花木顺利在大院安下家来。可惜的是,“文革”时期花窖拆除,花木绝大多数都给了当时市里的园林管理部门,只留下一小部分,由园林班师傅们移栽到了原来的常委会议室周围和原机关一食堂南面的花坛里。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柯洪新师傅从昆嵛山林校毕业后,来到大院园林班。1964年,为落实国家指示,烟台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机关大院也栽种了大量的树木。当时,专署安排机关党委和行管局牵头,林业部门进行技术指导,统一购买了一批杨树苗,把大院划片分区,机关干部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挖坑、栽苗、浇水,现在大院里大部分的白杨树就是那时栽种的。这些杨树栽种后,柯师傅和园林班的其他师傅,对这些树木精心管理,细心养护。由于园林班人手少,再加上当时还有大量的果树,工作量特别大。所以,驻大院的机关干部职工也要参与劳动。各单位排有值班表,轮到值班时便派几名机关干部,由园林班的师傅带领,对大院花草树木进行管理维护。像修剪果树这样的技术活,就由柯师傅们负责,其他如挖坑、浇水、施肥、打药、拾树枝、刮树皮等活计,基本上都由机关干部承担了。到了秋天,苹果成熟了,统一采摘,然后按人头分到大院各个单位,算是对参加劳动的一种回报吧。虽然每个人分到的并不多,但在那个物资紧张的年代,大家都觉得很是珍贵。
张文师傅和于子一师傅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来到园林班的。那时候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办公楼也不断增加,原有的果园不断减少。在看管好现有的树木花草之余,他们又征得领导支持,把原来一些空闲的菜地改建成花坛、绿地,引进了不少的树种,像黄杨、玉兰、楸树、紫叶李、雪松、紫薇等品种。其中有一些是南方树种,像原市委办公楼前的两棵广玉兰,是从江苏购买苗木种植的。烟台的冬天比较寒冷,温度较低,风也特别大,所以,每到秋季,园林师傅都要在玉兰树周围扎起架子,挂上塑料布和草帘,进行保温防护,六七年后,它们才逐渐适应了北方的气候。大院里的马褂木、华山松、北京桃、木槿、紫荆、木瓜等树种,也是这个时候在大院安家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张师傅已经退休,当时还年轻的于宗喜师傅来到园林班工作,原来的于子一师傅便成了“老于师傅”。几年后老于师傅退休,小于师傅便一直任班长。园林班也一直维持着两三个人的编制。局里还经常把他的“兵”调走,于班长就成了一个“光杆司令”,所以,平时经常看到于班长一个人,端着大剪刀修剪冬青,拿着耙子清理草坪,或拖着长长的管子给树木浇水。
精心养护大院的一草一木
屈指算来,当时种下的这些白杨树都已经是五六十岁的“高龄”了,一些原来保留下来的树木年头更长。这些树木在今天青翠依然,这与一代代园林师傅们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园林师傅们都是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对他们来说,大院的一花一草一木都像是自己的孩子,给予了无私的关爱和照顾。
和各种草木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再加上多年的实践和钻研,使园林班的师傅们都成了名副其实的行家里手。这些花草树木,什么时间该修剪、什么时间该打药,多久浇一遍水,多久施一次肥,他们心里都有一笔明白账;哪片灌木喜阳,哪株花喜肥,各种草木的特点、习性,他们也了然于胸。比如给树除虫打药,这些树刚栽时,基本是每月要打一次药。那时设备比较落后,大多是靠人力,兑好的药水要几个人用车推着,前面一根长杆挑着喷头,打一遍药需要六七天时间,工作特别辛苦。现在设施先进了,每次一两天就打完了,园林师傅们才感觉轻松了许多。
对园林师傅们来说,最看不得的是这些花草树木出什么毛病。记得一年春天,大院里的树木开始返青,唯独东大门两侧的几棵白杨树不对劲儿,发芽少,叶片稀疏、焦黄,四周像被火烧了似的,有些枝条也已经慢慢干枯。于宗喜班长几天吃不好,睡不踏实,天天围着这几棵树转圈查找原因。经过仔细观察,最终推断,应该是冬天扫雪时,堆放的积雪含有融雪剂,造成树根周围土壤盐碱化,影响了它们的生长。原因找到后,于班长赶紧在大树周围开挖树坑,围造树盆,然后连续一周每天三次往树坑里灌水,把树根周围土壤的盐分逐渐稀释。最终,几棵白杨起死回生,很快又枝繁叶茂了。
据统计,大院里各种树木最多时有三千多棵,以杨树、法桐、松树、柏树、槐树居多,也有许多较为名贵的树种。后来大院里建设老干部活动中心和翠苑小区,这些名贵树种如何处置成了一个焦点。当时的市委领导特地征求了老干部的意见,决定把需要移走的名贵树种移栽到东山宾馆。园林师傅们既感到万分不舍,又为这些宝贝能觅得一个好去处感到欣慰。于师傅说,当时园林班的同志们可是难过了好长一段时间。
花卉的栽培也是园林师傅们的一项重要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园林班开始给市府礼堂提供会议用花。过去,每年的“五一”、“十一”期间,大院东大门、南大门和人大、政协的门口,也要摆放各种花卉。为此,园林班又争取领导同意,建设了一个小型的苗圃,用来培育一品红、菊花等常见品种,也作为杜鹃花冬季越冬的场所。近几年,大院门口等已不再摆放鲜花,除了会议用花之外,园林班还为市政府办公大楼等办公区提供必要的摆放用花,减少了从社会租赁花卉的费用。过了盛花季之后,大部分花儿都要分批移到苗圃里进行特护管理,换盆换土、修剪形状、调节水肥等,工作量是以前的好几倍。
让杜鹃花在冬季盛开
说到花卉栽培,有必要说一说于宗喜班长精心培养杜鹃花的故事。
前些年,礼堂都是人大、政协的主会场,每年杜鹃、茶花都娇艳怒放,开得正当时,衬得会场气氛既严肃又热烈。特别是杜鹃花,因是在冬季盛开,尤其引人注目,与会代表都赞叹不已。当时参加会议的,有一位莱阳农学院的教授,据说是山东省第一个花卉学博士,对会场摆放的杜鹃花赞不绝口,还专门找到于班长进行交流。
控制杜鹃的花期可是于班长的看家本领。这些,都是他多年精心钻研的结果。为了提升技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还专门去北京园林学校进修一年。听他介绍,每年大约要从会议前两个月着手调整花期,先计算出剩余的天数,再根据杜鹃开花所需的积温计算出每天的温度,然后配合光照、水肥、通风等条件进行升温催花……这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耗时又耗力,稍不注意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开花。升温快了,反倒不出芽、不开花,升温慢了花又开得晚。特别是在催花的关键时期,于班长几个月都不能休个正常的周末,有时干脆就睡在苗圃里。
冬季盛开的杜鹃花出了名,于班长就更忙了。有些机关干部职工喜欢养花育草,出了问题都喜欢向他请教。有的看实在养不活了,就送到园林班这里来,希望于班长能妙手回春。于班长从不推辞,有病的就配点药打打,缺水缺营养的就加点肥,该倒盆的就换换盆,短的三五天、长则十天半月,花的主人过来一看,原来蔫头耷脑的花真就返过劲儿来了,都十分佩服。时间长了,有人干脆就把花留在这儿养,什么时候想看了就来苗圃看看。还有的人过意不去,非要表示感谢,于班长就掰个枝条,留着嫁接到大院的花上改良一下品种。现在的杜鹃就是经过多次改良的品种。
许多外地同行也前来取经,但回去还是不能完全控制好,有人甚至认为是于班长留了一手。其实不然,于班长说,方法是死的,花是活的,花就像孩子一样,虽然看着都差不多,但每棵的脾性都不一样,要想摆弄好必须用心观察、细心摸索,否则,再好的方法也行不通。多年来,于班长获得了专业机构不少表彰,也得到许多同行的称赞。也有人想请于班长利用休息时间去兼职,给予指点,于班长都拒绝了,他舍不得大院苗圃里的这些花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