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出国挣“洋”钱
新乡市原阳县农民将稻草、稻草棒织成一条条帘子出售,并成立了销售公司,兴办草帘销售市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化之路。目前该镇从事草帘编织的农民达1.2万人,年编织草帘2000多万条,创造经济效益1800多万元,人均增收500元。
原阳县有近5万亩稻田,每年生长的稻草达1000多万公斤。20世纪90年代,这里一些精明的农民,将稻草棒织成帘子出售,使每公斤稻草由0.06元,增值到了0.4元左右。每人每天可编织草帘近10条,一个季度每人就可收入500元以上。近年来,随着稻田开发力度的加大,稻草滩地逐渐被改造成绿色稻米生产基地,全镇3万亩稻田,每年都有大量稻草闲置或废弃。于是,广大农民又用稻草,代替稻草棒织草帘,销往砖瓦厂、大棚、道路建设等行业,销售十分看好。
2004年,马家荡农民经纪人吴定贵,组织本村100多名草帘经纪人,成立了“荡区草帘营销集团”,采取分散加工、集中收购、规模销售等办法,年创产值100多万元。2002年,兴杨居委会的范正宝等农民,又研制出半自动编制机,稻草放在机上,脚一踩就完成了编制工序,既省时、又省力,工效一下子提高了5倍。在他的带动下,兴杨居委会从事编制机生产的农民达10多户,年生产编制机5000多台,规格和型号有七八种,最多的一户生产编制机年获利18000多元。
今年春天,原阳县的草帘销售经济人,主动与科研、外贸部门联系,在编制新产品上寻求突破。他们按照设计图案、色彩、外形,将稻草棒制成窗帘、礼帽、宠物窝等工艺品,产品销到国外,开始挣 “洋人”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