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连载之四 雏鸡的管理(一)
一、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1)、适宜的温度。
温度是育雏成败的关键。刚出壳的小鸡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体温略低于成鸡的2度,而且绒毛稀少,不能起到御寒作用。同时,进食量小、运动少、产生热量少,所以,必须由外界提供一定的温度,才能保证雏鸡正常体温和生长发育,供温是否适宜,直接影响雏鸡的活动、采食、饮水和饲料消化吸收及身体的健康状况。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育雏温度。育雏温度包括育雏器的温度和舍内温度,舍温一般不低于育雏器的温度,育雏的环境温度一般有高、中、低之别,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空气对流,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雏鸡根据自己的生理需要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所需要的温度。实验表明,育雏温度过高过低,不仅对雏鸡生长不利,而且会使雏鸡增长率增加,在低温下还可以使耗料量增加。由于适宜的高温可促使雏鸡体内蛋黄进一步吸收,也可以使雏鸡发育健壮、生长整齐。因此,最初育雏温度可控制在33-35度,以后每周下降2-3度,直接到18度脱温。
育雏的适宜温度
周龄 |
0~1 |
1~2 |
2~3 |
3~4 |
4~5 |
育雏器温度
育雏室温度
|
35—32
24 |
32—29
24--21 |
29—27
21--18 |
27—21
18 |
21—18
18 |
育雏器的温度是指鸡背高处的温度值,测温时,要求距离热源50CM,用保温伞育雏时,将温度计挂在保温伞边缘即可。立体育雏,要将温度计挂在笼内热源区底网上。
随着雏鸡的生长,其体温调节能力逐渐加强,生理机能逐步完善,如体温升高、羽毛更换、神经系统发育健全、抵抗力增加等。因此,育雏期间必须根据雏鸡周龄的大小、鸡群大小、外界环境状况等对温度进行调节。其遵循的规律是:前期高,后期低;小群育雏高,大群育雏低;夜间高,白天低;肉鸡高,蛋鸡低;一般高低温度相差不超过2度。育雏温度是否适宜除查看温度计外,也可以观察雏鸡行为表现。温度过高时,雏鸡远离热源,张口喘气,呼吸频率加快,两翅张开下垂,频频喝水,采食减少;温度过低时,雏鸡集中在热源附近,扎堆,活动少,毛竖起,夜间睡眠不安,常发出叫声;温度适宜时,雏鸡均匀的分布在育雏器内,活泼好动、食欲良好、羽毛光滑、整齐丰满。整个育雏期间供温应适宜、平稳,切记忽高忽低。也要根据鸡的种类不同而灵活掌握温度,如褐壳中型蛋鸡因其羽毛生长速度慢于白壳轻型蛋鸡,因此育雏时褐壳中型蛋鸡前期温度要略高于白壳蛋鸡,中后期则可以与白壳蛋鸡相同。
(2)、适宜的湿度。
一般而言,雏鸡的健康生长需要维持一定的环境湿度,但要求并不严格。然而,过高过低的湿度对雏鸡均有不良的影响。湿度过高时,在高温高湿状况下,雏鸡闷热难受,身体虚弱,不利于生长发育;在低温高湿时,雏鸡体热散失加快而感到更冷,使御寒和抗病能力降低。湿度过高,特别是垫料潮湿,有利于各种病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会引起雏鸡发病。
通常,由于雏鸡饲养密度大,鸡的饮水、排便及呼吸都会散发出水汽,因而育雏室内空气的湿度一般不会太低。但在雏鸡10日龄前因舍内温度高、干燥、雏鸡的饮水量及采食量小,应适当往地面洒水或用加湿器补湿,将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随着雏鸡日龄增加,鸡的饮水量、采食量、排粪量相应增加,空气湿度增大,此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60%。到14-60日龄是球虫病易发期,应注意保持舍内干燥,防治球虫病发生。
生产中,维持雏鸡舍湿度的措施是:定时清楚粪便,勤换、勤晒草垫,饮水器不漏水,注意做好通风换气工作,适当减小饲养密度。
(3)、重视通风换气。
雏鸡虽小,但生长快,代谢旺盛,氧气需要量大,而排出的二氧化碳多,加之饲养密度大,有时不能及时清粪,粪中的含氮物分解而产生氨气等有害气体影响鸡群健康。尤其是在冬季,为了保温,将鸡舍封闭过严导致鸡舍氧气含量下降,氨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增高,使鸡食欲下降,生长受阻。因此,在育雏期一定要注意合理通风,以便为雏鸡提供新鲜空气,排出室内有害气体,病保证舍温分布均匀,调节湿度。一般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得高于0.5%。(正常含量为0.3%)氨气的浓度不应高于0.002%,否则大量的氨气被鸡吸收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强烈刺激,而导致呼吸道发病,饲料报酬降低,性成熟延长,抵抗力下降,死亡率增加。
通风换气要根据鸡的日龄、体重、季节及温度变化灵活掌握。为解决通风与保温的矛盾,一般在通风前可适当提高舍温2度左右,冬季通风应避免在早晚气温低时进行,通风时,不要让气流流向正对鸡群,对一周龄内的雏鸡更应小心谨慎。一周后的雏鸡可逐渐加大通风量,尤其在天气不很冷时,应每隔2-3小时进行通风换气一次,这样可提高雏鸡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密闭鸡舍不同日龄鸡的换气量(1000只/小时)
日龄 |
体重(G) |
换气量(㎥) |
|
最大 |
最小 |
||
0~20 21~30 31~50 51~70 71~90 91~120 121~150 成鸡 |
230 305 600 810 1030 1330 1540 1990 |
1800 2400 4680 6300 8040 10380 12000 15000 |
456 600 1200 1620 2040 2640 3060 3780 |
最大的换气量:体重1KG为7.8㎥/h;最小换气量:体重1KG为1.98㎥/h。
(4)、合理的光照。
光照不仅可以促进雏鸡的活动便于采食和饮水,而且光照时间的长短与鸡性成熟也有密切关系。养鸡生产中,光照最重要的作用是刺激鸡的脑下垂体,促进生殖系统发育。所以在雏鸡生长发育期,特别是育雏后期,若光照时间过长,则促进鸡的性早熟;光照过短,将延迟性成熟。实验证明,小母鸡生长阶段,特别是生长后期如每天的光照时间超过10小时,或者逐渐延长光照时间,将使鸡开产早,早熟易衰,蛋重小,并能延长应达到平均蛋重的时间,而且在鸡产蛋时也容易发生脱肛,产蛋的持续性也差,鸡的成年体总也低,饲养期死亡率也高。因而,要严格控制光照。
从出壳到3日龄内,雏鸡每日应采用23-24小时光照,以便使鸡尽快熟悉环境,及时开食、饮水。此时光照强度要高,一般以10LX(约5.4W/㎡)为宜。以后的光照按光照制度执行。(见育成鸡饲养部分)
(5)、合理的密度。
单位面积饲养的雏鸡数即为饲养密度。密度过大,不但室内的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昂等有害气体增加,空气湿度增高,垫草潮湿。而且雏鸡活动受到限制,易发生啄癖。饲喂时易出现采食不均,导致雏鸡生长发育不良,鸡群整齐度差,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密度过小,房舍设备不能充分利用,饲养成本提高,影响经济效益。生产实践中,应根据房舍结构、饲养方式和雏鸡品种不同,确定合理的饲养密度
适宜的饲养密度如下表
不同育雏方式雏鸡的饲养密度
地面平养 |
立体笼养 |
网上平养 |
|||
周龄 |
只/㎡ |
周龄 |
只/㎡ |
周龄 |
只/㎡ |
0~1 1~2 2~3 4~6 |
50 30 25 20 |
0~1 1~3 3~6 6~11 11~20 |
60 4 34 24 14 |
0~1 1~2 2~3 4~6 |
50 30 25 20 |
摘自《养禽与禽病防治》
- 上一篇:滴灌可施用有机肥吗?
- 下一篇:哮喘患者的居室安排应当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