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种粮大户、陕北地区水稻机械化生产带头人乔俊宏
金秋时节,当你来到横山县响水、波罗、白界等乡镇的无定河畔,上万亩优质水稻一望无际、金光灿灿、稻浪滚滚,好似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稻田的主人叫乔俊宏,响水镇驼燕沟村人。乔俊宏年纪轻,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一套科学种植水稻的经验,依靠新技术、新机具、新品种,借力新政策、新机遇、新思路,大胆试验,科学种植,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创造了一个个奇迹,闯出一条陕北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新路,成立陕北地区最大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所生产的“驼铃大仓”“十里水乡”牌有机大米享誉西北。
乔俊宏也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并荣获“榆林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优秀企业家”“榆林市拔尖人才”等殊荣。富士水稻专业合作社2012年被评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勇于改革 闯出新路
1997年,乔俊宏筹资6万元,做起编织草帘事业。他通过不断探索改革,自行研制出蒲草编织机,并对原有的稻草编织机进行改造,这样编织出的草帘结实美观又好卖,经济效益可观。后来,乔俊宏萌生了一个念头——如果能有自己的水稻生产基地,既能生产大米又能编织草帘,一举多得。
水稻是一种高产稳产作物,可是种植水稻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工序繁杂,可谓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环环紧扣,十分辛苦。但大米价格低,市场销路不畅。横山县水稻产业鼎盛时期是1990年到2000年,全县种植面积7万余亩,稻花飘香,名噪一时。从2004年起种植面积开始下滑,2010年跌入低谷,几乎无人种稻,无定河畔的稻田大片撂荒,乔俊宏看着心痛。
他心想自己身为稻米之乡的响水镇人,不能眼巴巴看着无人种稻,全乡镇失去了特色主导产业,守着金山没饭吃。他决心要干一番事业,首先看看国内水稻种植大省是如何科学种稻的。
乔俊宏只身去宁夏灵武,江苏无锡、南京,辽宁沈阳、抚顺,湖北安陆等地考察水稻生产、加工,当他看到工厂化育秧、机械化作业、精细化加工的场景,兴奋不已,大开眼界。
2004年,他投资1.7万元租地250亩,当年就种稻50亩,但由于土壤肥力不好,投入不足,平均亩产200多公斤,几乎没有利润。在困难面前,乔俊宏没有退缩。2005年,他把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90亩,单产大幅提高,平均亩产达到375公斤;2006年,种植水稻110亩,平均亩产近500公斤。同时,投资13.2万元平整土地330亩,为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依靠科技 绿色发展
2007年9月,在省市农机部门和横山县的大力支持下,乔俊宏注册成立横山县首家水稻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富士水稻专业合作社。实行“四统一”,即统一提供优良稻种、统一化肥农药使用、统一组织机械作业、统一稻谷收购加工。2008年,合作社内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100亩,加上服务周边稻农,全年实现纯收入52.89万元。乔俊宏和他的专业合作社第一次尝到了科学种稻的甜头,也为全省水稻机械化生产闯出了一条新路子。2009年,省农机局在横山县成功举办“全省水稻机械化生产现场会”。
合作社与中国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承担完成6项省市科技计划及农业项目,均通过验收。其中,2012年到2014年,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肉牛杂交改良与高效育肥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无定河湿地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与应用,获榆林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水稻早播旱育稀植技术推广,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沙区水稻节水综合试验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常年聘请3位农业专家为技术顾问。县农业、农机、农技部门技术员8人,取得科研成果15项。引进水稻新品种40多个,繁育水稻良种500亩,现已推广成功的新稻种有辽粳371、宁粳28、吉粳88等七八个品种。
2014年,横山县出台一系列土地流转鼓励政策,合作社把过去吸纳资金、机械入股的模式用在土地流转中,变承包土地为合作经营,进行周边乡村的土地流转整合,尽可能多地吸纳土地所有者参加合作社,每亩保底40斤大米,再将产量的5%作为提成奖励,合作社成员多数年收入可达三四万元,最高者年收入八九万元。
目前,合作社拥有固定资产5000余万元,成员319户,种植水稻1万余亩;流转土地1.3万亩,今年水稻平均亩产450—500公斤,年纯收入可达200余万元;拥有工厂化育秧基地3000平方米,水稻育秧、栽植、收获、加工机械设备71台(套),厂区占地面积130亩,成为陕北地区水稻种植、加工最大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注册生产的“驼铃大仓”“十里水乡”牌大米以质地好、黏度高、口感爽、营养丰富、煮粥浆汁如乳、煮饭油亮溢香等特点,连获第十八到二十二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后稷奖”或“后稷特别奖”。目前,产品销往西安、延安和榆林各县区。
- 上一篇:卷帘机如何使用?如何保养?
- 下一篇:产品介绍:草支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