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法”在园林中的应用
进入夏季,高温使得植物和大地的蒸发量剧增,水成为这个季节里万物生灵最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水资源的紧缺,供水设备的瓶颈和故障,使得供水量经常无法满足夏季整个植物群落的生长需求。在北方,长时期的春夏季气候干旱,更加重和加剧了这一矛盾。
定义
“免耕法”诞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指在农作物秋收以后,所产生的秸杆不是用传统的做法予以焚烧,而是通过粉碎处理,对农田地表进行覆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秸杆还田”。来年春耕时,再通过微小的耕作即可,保持耕作的幅度达到能够使作物的种子发芽,耕作深度在几公分左右。最少量耕作的目的在于尽量减少耕作所带来的水土流失和肥力下降,因此“免耕法”也被称作“保护性耕作法”。同时,在春季干燥时节,表层植被碎片的覆盖可以保持湿度,涵养水源,同时也能够保护春季北方土壤表层肥沃的微小颗粒不被大风吹走,减少“沙尘暴”发生的几率。其实所谓免耕法,就是让植株烂在地里充当肥料,是自然培肥的一种。
“免耕法”的含义还包括“在作物生长季节,主要通过锄草剂和农药的施作,来杀灭田间杂草和害虫”,这是不科学的。免耕法与用什么方式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无关,生物防治和自然培肥一样适用。传统的中国农业则采用牛、马等畜力,通过犁具翻耕土壤的深度来实现精耕细作。深翻土壤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使土壤疏松透气,是增加根系生长速度的最有效的方法。
原理
“免耕法”通过土壤地表的秸杆覆盖,减少水分的蒸发,腐烂的秸杆充分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这一发现从森林植物群落落叶循环的原理而得来。森林的落叶落到林下,常年积累了厚厚的一层,既能保持土壤的水分不被蒸发,这一层厚厚的落叶层本身,还能够涵养大量的水源。在有机质的腐化过程中,通过大气降水,以液体的可吸收状态渗入地下,被乔灌木植物根系所吸收。而在土壤层中,由于常年的落叶保持土体大量有机质的存在,蚯蚓等动物的日常大量活动,使土壤本身变的更为疏松,形成良性的循环,促进植物根系的快速生长。
传统的耕牛耕作,犁具翻地的深度大约是在30cm上下,现代增加了深翻机具,有的机械可以使土壤耙犁的深度达到50-60cm。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疏松土壤,增加粒径间间距,也增大了土壤的体积,改善了土壤的吸水能力。土壤做到深翻,一次大范围的降水天气,就可以使土壤吸饱水分,大大节省人力工作强度。“免耕法”将秸杆翻入地下,而不是覆盖在地表。这些翻入地下的秸杆碎片,在疏松的土壤内,通过灌溉或降雨,汲取了大量水分,而开始膨胀,增大土壤的体积,同时土壤也在秸杆的表面形成一层泥膜。
而在园林绿化工作中,我们为了视觉体验的美观,将各种植物的根部聚集的枯叶清走,这样做实际上是降低了土壤表面涵养水源的能力,表层土壤遇到阳光暴晒后开始板结,同时,由于土壤表层覆盖物缺失,降低了粗糙度的地表,空气流速也增加,更增加了土壤水分挥发的速度。变通的做法是,将土壤的表层用锄头进行疏松,同样可以涵养水源,改善土壤的通气性能,但这需要有一定的构造深度。如果光疏松表皮,也是隔靴搔痒,治表不治里,土壤深层的土依然是板结的。
园林应用
在植物(乔灌木)栽植时,不仅可以在土壤中增加植物枯叶的碎片,还可以在种植土中添加煤渣(工业用煤渣,而非蜂窝煤的煤渣。蜂窝煤煤渣添加大量重黏土,易造成土壤不透水),这在草本类花卉的批量规模化生产中早已得到应用(景区花房中草花上盆所使用的腐叶土就是如此)。通过添加煤渣,不仅增加了土壤的疏松度,同时煤渣多孔的特点,还使得它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分。而煤渣中的多种微量元素,更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宝贝。植物枯叶的碎片和煤渣在充分吸收水分后,在叶片和煤渣球体表面形成泥膜,而泥膜内水的“表面张力”的特性,使得这部分水源不会以重力的形式渗入地层深处而造成水分流失,同时在土壤中其他水分被植物消耗吸收殆尽时,泥膜内煤渣和枯叶表面的这部分水分可以开始启动,形成“备用水源”,对植物的根系提供持续的“二次供水”。这里水的“表面张力”的特性,在园林植物育种中常有应用。在对播种池用草栅进行覆盖时,就是利用这种特点,始终保持草栅的湿度,提高育种的成活率。在种苗移植时,同样用草栅,覆盖植物土球根部,保持土壤湿度,使毛细根不至于很快失去活性,进而提高种苗移植的成活率。
在植物栽植时,还可在植物根部土壤封填前,对其中添加的煤渣和枯叶与种植土进行充分的拌合,保持土壤内各种成分的均匀度,在植物根系土球外围形成一个均匀的含水层,以保证对根系形成持续均匀地给水。添加的量和成分最佳百分比、枯叶成份是否充分腐熟,需要根据移栽树种的实际情况进行。
- 上一篇:宿城:合作社鼓起农民钱袋子
- 下一篇:“泥腿子”院士庄巧生:60多年潜心小麦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