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咨询

全国统一24小时销售电话:1593737035715937370357

草编资讯News

当前位置:主页 > 草编资讯 > 草编动态 >

利用城市发展需要草袋的契机 各家各户开展草袋编织活动

草编产品:草支垫,草袋,草帘,草绳 联系人:张经理 销售电话:15937370357 点击: 字号:

位于重庆东部鹤游坪上的家乡界枫,古朴而自然,像没有经过任何装饰打扮的“村姑”,“藏在深闺人未识”。究其原因,主要是地理环境偏僻,交通状况落后。
 
古老的鹤游坪,从整体上看地势趋于平坦,但在相对平坦中又不乏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在这缺水缺粮的土地上,人们为了防御盗匪侵害,建城堡,筑卡子,一年又一年重复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然而那雄伟的36个大卡、72个小卡,在保一方平安的同时,也将自己与世隔绝,无形中阻止了外界的文明,延缓了自身的进步,还滋生了嫉妒懒惰等不良心态。解放前,人们嫉妒双桂湾的富裕,杀鸡时主妇总会对鸡讲“你死后到双桂湾投胎去吧”,就是当时人们心理的真实写照。落后封闭的意识,加之险峻的地貌,使历朝历代统治者鞭长莫及,对故乡的治理发展失去了信心,家乡的贫困在一代代延续。
 
“雄鸡一叫天下白”。从1949年开始,家乡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建设家乡、改变家乡、追求幸福和美丽的热潮。尤其是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的号角吹醒了沉睡的家乡,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家乡父老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喜悦心情,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人民焕发出勃勃生机!
 
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摆贫穷、争取文明、建设和谐、走向富裕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勇于探索,书写出一首首值得记忆、值得称赞的精神凯歌!
 
 
“读书增长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家乡人民对这句话的理解似乎更加深刻,于是他们把建学校,抓教育,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家乡建设者作为追求幸福和美丽的首选。
 
不知从何时起,在东边的大龙门和在西边的清平村分别建起了中心学校,在各村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建起了村小学,还在中心学校办起了初中班、高中班。一个以界枫为中心,以大龙门和清平为骨干的教育网络悄然形成,家乡人民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孟母三迁,与校为邻”的愿望。从此,农家子弟不出远门就能上学读书,聪明的父母们不用动员,自觉地把适龄儿童送进学校,交给老师,去圆自己未能实现的梦(当时界枫的毛入学率在垫江名列前茅)。从此,人们茶余饭后闲聊的再也不是封建迷信、家长里短,在各湾各院听到的是朗朗的读书声,流传的是培养孩子的心得体会。在这里虽没有电,但一盏盏煤油灯驱散了黑夜,点亮了娃娃们追求理想的希望;在这里虽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在在冰冷的石桌、石凳、石坝上,“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照样得到全面发展”。
 
清平中心小学,地处沈界公路的右边,掩映在山顶的树林之中,四条小路从山的不同角度通向山顶的学校。先前的清平名叫古佛堂,曾是明代“天官”夏邦谟(官至吏部尚书)读书学习、考取功名的地方,这里林荫幽径,古木参天,是天生读书之地。那一颗颗古榕经过上百年的沧桑岁月,仍然参天耸立,仿佛就是“天官”站在那里,向前来求学的孩子们讲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清平中心学校有别于村小学,除了这里学生多外(据说高峰时学生可达500人,教职员工超过50人),这里还有着正规的教室、标准的篮球场、全界枫唯一的实木乒乓球桌、能容纳上千人的大礼堂,还有一架能发出美妙音乐的脚踩钢琴。每到下午,在读书任务快要结束的时候,位于学校中部的教师办公室里就会传来钢琴演奏的声音,冷先生和李先生演奏的《泉水的叮咚》,琴声悠扬悦耳,感情真挚动人,让人陶醉,让苦读的孩子们在学习之余得到高雅的艺术享受。从建校至今,在清平小学读过书的学生有多少、他为更高级的学校送走多少合格生源,难以计数,然而,我们相信,每一个在那里学习过的学子都不会忘记她的培育之恩。
 
汪帮朝,这个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师范大学生,他个头不高,但随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眼睛不大,却有着不同他人的洞察力,浓浓的头发下,积蓄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在其上衣左侧兜里永远插着一支自来水钢笔,在人们心中永远保持着十足的知识分子形象。他长期担任中学的校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他没有忘记养育他的家乡,为家乡学子的成长进步付出了心血,得到家乡人民的尊敬,家乡人民也因他而骄傲。在他的影响下,无数界枫学子走出界枫,到更远的地方、进更高级的学校去深造、去圆梦。凡是找到他的求学的,他都尽力帮忙,凡是得到他帮忙的,求学的愿望大都得到实现。人们常常议论:人说“一人有福、携带一屋”,可汪校长是“一人有福,携带一方”啊!
 
 八十年中期,叶氏三雄(叶青、叶林、叶云)的故事在界枫广为流传。含辛茹苦的父母为了让儿子安心读书,也为了给儿子们多一次吃肉打牙祭的机会,毅然决定卖掉瓦房,一家人挤在一间泥巴草房里。父母的“无情决定”给了三兄弟学习莫大的精神动力,他们没有耗费多少父母的鞭子,也用不着父母亲人苦口婆心的动员,自觉地与书为伴,他们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们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他们更相信“知识一定能改变命运”。苍天不负有心人,在八十年代初,三兄弟都如愿以偿,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分别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或中专,在故乡界枫奇迹般地演绎出“鲤鱼跳龙门”的精彩故事,也留下了努力奋斗、追求理想和幸福的美好传说!
 
 
上个世纪70年代的家乡,不但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而且封建思想顽固,打架斗殴不断,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大有其人。一个愚昧的人民是不可能发展的,“物质资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家乡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和学习实践中认可的基本经验。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两手上,首先抓抓精神文明这一手。
 
家乡人民是何时听到广播的,没有人记得,但为了能尽快听上广播,人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却让人难以忘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政府的关心下,家乡破天荒地有了自己的广播站,200余名各湾各户派出了精壮劳动力和“技术”骨干,在以界枫为中心,方圆10余公里的地方展开了播种文明的战役,他们立电杆、牵电线、挨家挨户派送广播接收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以界枫为中心,联系千家万户的广播网逐步建成,一根根电线将千家万户与界枫紧紧相连,生活在山里的乡亲们第一次听到了来自首都北京的声音,从广播里传来了农田基本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一辈子都没有听说过得新鲜事情,有人感慨道:有广播的日真好!就像在慢慢长夜里有了说话的老婆那样甜蜜!
 
劳作一天,苦了累了的乡亲们舒服地趟在床上,一边美滋滋听着广播,一边静静地思考自己的打算,他们把广播里听到的发家致富信息与自己家庭的客观实际有机结合,关于自己家庭发展的宏伟蓝图在脑海里形成、淘汰、再形成、再淘汰,直到甜甜地进入梦乡。姑娘小伙们却在广播剧的感染下,一遍又一遍编织着自己的爱情故事,憧憬着美好未来。人们从广播里知道了十字文明用语:“请、你好、谢谢、对不起”、知道了邓丽君等大明星、知道了春节联欢晚会,知道了高考、中考的相关信息,还在第一时间知道了发生在北京及世界各地的新闻。特别是从广播中听到老人家驾鹤仙去的消息后,痛苦的泪水像开了闸门一样,夺眶而出,人们站在广播下,一边听,一边在想:毛主席你走了,我们咋办哦!
 
汪代余,这个界枫人民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在界枫人民需要的时候,他勇敢地站出来,承担着传递先进信息、播撒文明种子的重任,成了界枫人民广播站的第一任节目主持人。每天早、中、晚,他都会端坐在在广播站的话筒前,操着特有的界枫普通话,主持着广播节目,那经典的“界枫人民广播站,现在开始今天第ⅹ次播音”的主持词,至今还在界枫人的记忆中保存着。他把最有价值的新闻、老百姓最喜欢的文艺节目通过有线广播传到千见万户,忠实履行着传播文明的光荣职责,得到界枫人民的真心喜爱和追捧。
 
在家乡,与汪代余齐名的还有夏于仲,这个曾经光荣的人民教师,在教育战线默默传播知识的人,在家乡人民渴望电影艺术,缺乏精神生活的年代,他毅然放下教鞭,服从组织的安排,选择担任了界枫第一任电影放映队队长。没有人能猜出他当时的想法,也无法想象他在选择放弃教师这个当时比较吃香的职业是多么的痛苦。他带着电影队,走遍界枫的各村各湾,走到哪里,人们就欢呼雀耀,用最高的待遇迎接他,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招待他,他是当时界枫实实在在的影视界“明星”。“家乡亲人听我言,出门在外讲安全,过桥走路要小心,勤奋努力建家园”,他一次又一次在电影开演前的真情提醒,让人们在记住电影的同时也记住了他。如今,提起露天电影,提起夏于仲,也许能唤起你封存了多年的记忆,重新燃起淡化的热情,怀念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家乡还有一个更加值得尊敬的艺术家---沈发良,他联络起家乡身上长满艺术细胞的人,创办了“界枫艺术团”。他带领艺术团走村串户,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话、喜闻乐见的形式、演绎家乡邻里发生故事,宣传勤奋劳动光荣,好逸恶劳可耻;宣传孝敬老人光荣,怠慢老人可耻,抑丑杨善,把婆媳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认真地履行“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宣传职责,观看他们自编自演的节目,那通俗易懂的台词,从他们的血液里流淌出来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激励家乡人民坚持不懈地追求进步、文明和幸福,至今还在脑海里回旋。我敢肯定地讲,“界枫艺术团”是当时中国最低级别的艺术团,也是演出效果最好、最受老百姓欢迎,最接地气的艺术团之一。在他们的宣传引导下,家乡人说文明用语的多了、婆媳关系改善了、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了,讲卫生、懂礼貌、勤读书、踊跃参军报国蔚然成风,这些变化,与以沈发良团长为代表的艺术家们的努力分不开。
 
 
“横下一条心,拼上一条命,早日过上好日子,让毛主席早放心”。这四句话在当时家乡十分流行,这是诗吗?如何现在把他写在宣纸上,他不能算着诗,最多可称为打油诗,但在那个火热的年代里,那就是诗,是激情燃烧岁月的豪言史诗!
 
勤劳的界枫人民绝不甘心贫穷落后,可以讲,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一刻也没有停止。伴随着祖国改革发展的大潮,他们与时俱进,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他们懂得“物质决定意识”,没有物质文明作保证,精神文明就是空中楼阁的道理。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聪明的家乡人民选择了生长时间最短、栽种成活率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项目,利用上天留给界枫的雨水充足、土地湿润自然资源,载种竹子(以水竹居多)。他们种竹子、用竹子、把竹子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哪家有女儿出嫁,其母亲在临别叮嘱最多的话语就是:“屋前屋后多种竹子!”人们将成材的竹子砍伐,扛到集市上去卖,换来油烟、盐、柴、针线等日常用品,还有些手艺高超的人,将竹子做成罗筐、背篼、扇子、提篮等商品,提高竹子商品的价值,然后出售,获取更丰盛的经济效益。由于竹子生长茂盛,偌大的湾子掩映在竹林之中,既美化环境,又产生了经济效益,是典型的“两个文明”双丰收。可以讲,在界枫,有竹子的地方就有人居住,竹子越多、越茂盛,说明这个湾子越富裕。                                                    
 
在家乡有一句老幼皆知的格言“红苕半年粮”,短短五个字,言简意赅,却把红苕的作用讲得清清楚楚,把红苕丰富的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载种红苕,发挥“红苕半年粮”的作用是家乡人民的又一选择。春节过后不久,大致在惊蛰前后,人们将红苕种子埋入地里,撒上草灰,盖上泥土,施上肥料,红苕种子经春雨滋润,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的反复鼓励下,不久就冒出嫩牙来,整个过程就和母鸡孵小鸡一样。等嫩牙长到接近一尺,也就到了栽种的时节,于是全湾不分男女,不论老少,挽袖扎腿,一起动手,战天斗地,在大太阳来临之前,将稚嫩的苕苗种植于山坡、田间地头以及每一个能种植的地方。遇上好的年份,红苕在雨水的滋润下,迅速转清生根发牙,在人们一遍又一遍的翻腾除草中茁壮成长。如果是遇上天干年份,太阳不但晒干了泥土,还会将刚刚栽下的红苕苗干死,乡亲们急得一阵捶胸顿足后,在“你现在救红苕的命,以后红苕就救你的命”的教导下,不顾辛劳,担水浇灌,与上天展开了一场拉锯战,如此那样苦战半月,终于在“人定胜天”的精神鼓舞下取得胜利,红苕苗由黄转清,红苕的根逐步长大,然后毫不懈怠地完成它生产红苕的历史使命。普普通通的红苕挽救了多少孱弱的生命,也为家乡人民度过灾荒、越过温饱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还洗血了外省“支援四川懒汉”的耻辱。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界枫人用心、用智、用心血,他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执着而坚定,灵活而实际,用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用汗水铸就奋斗的人生。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千方百计沾“涪陵榨菜”的光,满山遍野栽种榨菜;为了提高水稻产量,第一时间将产量低的高杆稻换成袁教授的杂交水稻;利用桑树较多的资源,家家户户发展养蚕业;利用城市发展需要草袋的契机,各家各户开展草袋编织活动等等。在家乡人民追求富裕的过程中,有些人不得不提,他们是家乡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先驱,他们是领导家乡人民摆脱贫穷的带头人。
 
黎可光,这个新中国首批村官,地地道道的本地人,长期担任大队、村的党支部书记,是家乡远近闻名的当家人、主心骨,人们习惯叫他“书记二哥”或者“书记二伯”。哪家有困难,他第一个到场解决,邻里有了纠纷,他第一时间出面调停,老百姓信任他,他的话一言九鼎。他在落实上级指示精神上他从不机械,重视和家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是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盛行的年代,他也积极考虑人们的实际情况,田间地头种的南瓜、包谷,他嘴里讲要“割尾巴”,但行动与语言不一致,他认为一个瓜可以救活一条命。他号召人们要解放思想,积极接受外界的新鲜食物,按照市场的需求决定栽种的品种;他告诫人们摆脱贫穷落后,决不能蛮干,必须用科学的办法,在人们还在怀疑杂交水稻的高产时,他率先接受了袁教授杂交水稻技术,增强人们栽种杂交稻的积极性。他带领家乡人民开荒造“大寨田”、修水库、载榨菜、种烤烟,为家乡的富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黎伯清,这个新中国最低的行政长官,当时生产队队长。他头裹白帕子,脚穿解放鞋,永远穿的是打了补丁的平板布衣,是一个十足“农民副总理”形象。这个解放前吃过苦、挨过饿、受过地主欺负的贫下中农、共产党员,他下决心要带领人们越过温饱,走上富裕,并把决心付诸于脚踏实地的行动中。为生产队的事他操劳一生,高高的晓岩山上有他的身影、川流不息的龙洞河畔有他的身影,在夏家滩、后坝、凉风垭、高湾、阳雀岩、四造湾等家乡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他带领人们追求、奋斗的足迹。挂在他嘴里最多的话是“要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他带领人们在每一个湾的一旁修堰塘,满足灌溉之需,使家乡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乡亲们讲他是一个好人、好领导、优秀的共产党员,在他离开人世时,他给家乡人的最后叮嘱是:家乡不能再穷了,大家要努力呀!老队长还没有来得及彻底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就离开了我们,但他为此付出的艰苦努力值得人们永远称赞。
 
新世纪,年轻的家乡人,为了更大的梦想和追求,他们走出卡子,走出鹤游坪,走出界枫,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掘金、去筑梦,挣到钱后又回到家乡,支持家乡的建设发展。在竹林丛中、水塘旁边,山丘岩下盖起了别墅小楼。如今,家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路”通到每一个村落,“楼上楼下点灯电话”已经现实;渝万铁路即将通过家乡,祖祖辈辈没有火车的历史即将结束。古老的鹤游坪又换发了青春,原本多娇的界枫更显灵气,朴素的“村姑”变成珠光宝气的“少妇”,更加美丽动人。
 
    “漠漠水田飞白鹭,灿灿金花迎新绿”,卡寨城堡换新颜,百姓欢腾凯歌奏。我们坚信,在家乡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到2020年,神奇的家乡山水、古老的鹤游坪文化将醉倒四海宾朋,界枫人民将同全国人民一道,昂首阔步、顺利抵达全面小康的幸福美丽车站!

相关文章Related Articles


网站地图
草编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企业文化
草编产品
草支垫 工程帘 草棒 大棚草帘 草袋 草绳 草片 草把子
草编资讯
草编动态 草编新闻
草编知识
联系我们
其他

草编留言咨询

感谢您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的销售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联系您!

你的姓名

手机/电话:

所在城市:

产品咨询/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