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里找到致富路 草苫织出和谐曲
原武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全镇7.8万亩耕地,种植的都是水稻,每年仅产稻草就高达数千万公斤。过去这些稻草或作为饲料喂养牲畜,或作为燃料供群众冬季取暖做饭。由于近几年人们饲养大牲畜的数量锐减和煤、电、气的广泛应用,目前稻草的使用量还不到过去的1/10,大量的优质稻草资源成了全镇群众的包袱,同时国家明令禁止焚烧稻草,一时又找不到新的利用途径。而每年生产出来的稻草又越来越多。正当他们犯难时,《农民日报》在2000年冬季报道了山东寿光急需大量草苫的信息。镇党委、镇政府领导如获至宝,他们亲赴山东实地考察,回来后决定把草苫加工作为全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镇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并实行奖励补助办法,即农户每购一台草苫编织机,镇里除协调农村信用社5000元贷款外,还补贴800元至1000元。由于镇领导的高度重视,全镇农民的热心参与,草苫加工很快在全镇形成支柱产业。织出的草苫刚开始销往山东和省内一些市县,如今在全国打开了市场,甘肃、宁夏、山东、北京、河北等省都设有常驻办事机构,专门负责草苫的销售。全镇还涌现出500多名经纪人走南闯北做草苫生意,他们每年收入都在三—五万元。草苫加工大户李王梅告诉记者,过去她做布匹销售生意不仅投资大,而且生意难做,弄不好就赔钱。如今在家里办一个草苫加工厂,加工机械由开始的两台发展到现在的四台。在她家工厂里做工的就有四五十人,在不影响自家农活的情况下,每人每年就能挣4000元至5000元。她家纯收入每年都在5万元以上,全镇像她这样的加工户至少也有500户。她高兴地告诉记者,过去由于农闲季节人无活儿干,妇女们便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的拉家常,结果造成邻里不和,往往就因为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引起矛盾,吵架、打架不断发生;而如今农闲季节,人们都在自己家里或到加工厂里加工草苫,再没有时间和精力在一起东扯葫芦西扯瓢了,而是一门儿心思挣钱。手里有了钱,既提高了家庭生活水平,又改变了居住环境,邻里之间、婆媳之间、夫妻之间都和谐、和睦、美满了。
- 上一篇:草苫编出致富路
- 下一篇:鱼台县农民农闲时节编草苫 一亩地增收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