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帘子
上世纪50年代末,农村各家生活都很困难,缺吃、缺穿又缺钱。俗语说得好: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困苦之时,县城里大量收购草帘子,这下子算是救了老百性一命。
那时我家住在县城西边的一个名叫兴隆沟的地方,周边是浅山区,山上长着丰厚的红毛杠、狼尾巴、大叶章、小叶章等各种野草,这些野草都有1米多高,而且草质结实耐用、抗腐,是打草帘子的上佳原料。
收购部门对草帘子的质量要求并不高,只要一个草帘子有3.3长、1米宽、10公斤重即可。打草帘子的技术要求并不复杂,只要稍稍用心学一学,就可操作。它的操作过程是,先在较平坦的地面上固定好三根底绳,然后再准备好系草把所用的绳子,无论是底绳还是用来系草把的绳子,都像做布鞋底子所用之绳那样粗细即可。将玉米秆一样粗细的草把,一把一把的放在底绳上面,再用绳子一把一把地将草把系在底绳上,草把之间要靠紧,一直将草把系得够长、够宽、够重,就算打成一个草帘子。
在我家中,父亲和哥哥都需要到生产队劳动,打草帘子就成了妈妈的活,我上山割草供我妈妈打草帘子所用。然后,将打成的草帘子挑到县城里去卖。当时,我正在学校读书,上山割草需要利用星期天,有时,放学回来,贪点黑上山割一趟草,还有时,看草供不上用了,就旷两天课上山打草。卖草帘子也不是轻而易举的,生产队为了集中人力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对小自由是大加限制的,白天在路上设卡,发现谁往城里送草帘子就没收。所以,卖草帘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必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将打好的草帘子悄悄地挑出屯子,摸黑赶到城里,在城郊蹲上多半夜,等天亮了收草帘子的人上班了,才能把草帘子卖掉。
妈妈起早贪晚,一天能打三四个草帘子,两个秋季共打了200多个,每个草帘子卖2元钱,共收入四五百元,这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可惜,这种好事,只有暂短的两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就不再收购草帘子了。回想起来,多亏那时百姓们偷偷地搞了这么点“资本主义”,不然的话,人们穿的、用的、生活零花钱、学生的上学费用都无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