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草绳的历史
说起俺南作村的搓草绳历史,真是又心酸又自豪。心酸的是想起了那段艰难的日子,那年月缺吃少穿,冬天搓草绳把手都磨得稀巴烂,尤其是妇女们,掌心都结成了厚厚的茧子,真辛苦!自豪的是周边几个县就俺村有这手艺,温县、博爱、沁阳的县城,就连山西省的几个县用的草绳都是俺村人一根一根地搓出来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用上了尼龙绳、塑料绳等包装物品,搓草绳的原料也没处找了,俺村早已不干搓草绳的营生了。年龄在40~50岁的人都还记得搓草绳手工艺,在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心里,已没有了那种印象。
说起搓草绳的起源,俺村连八九十岁的老人都说不清楚,我在南作村生活了82年,打记事起就家家户户搓草绳,那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据老人们讲,俺村搓草绳的历史至少有100年,也算是俺村农闲时的家庭小副业吧。
尧河从俺村西头流过,经安全河辗转汇入沁河,水量长年丰沛。俺村的莲菜、荸荠、水稻产量在西向镇来说是最大的,品质也是最好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草绳的加工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稻草。每年的秋季,水稻收获后,将稻草晒干垛起来以备入冬农闲时加工草绳用。
搓草绳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搓好搓实还得需要真功夫,熟手们搓得又快又结实,粗细均匀没有圪节;生手搓得慢不说,粗细不均,没有韧性,还容易拉断,当然就卖不上好价钱了。
搓草绳不需要什么设备,搬个小凳子在当院一坐就行。先把干稻草用水洒一遍,润湿一个晚上,这叫“醒草”。因为干草又硬又散,搓不转,又扎手。醒草后稻草就变得又软又有韧性了。醒草时,水不能洒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在掌心上打滑,还是搓不转,费劲,水珠溅得哪都是,又脏又冷;水洒得少了,起不到醒草的效果,反正醒草得恰到好处。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真是啥话没假说,全凭经验,熟了就自然而然地掌握好了。醒草后接着就是“捶草”,因为稻草都有圪节,搓时容易在圪节处扭断或是硌手,圪节大了搓出来的绳粗细不匀,所以得捶草。捶草是把稻草用棒槌在地上轻轻地捶打,到把圪节砸裂捶软为止。捶草也有讲究,不要用铁锤和石锤,要用木棒,因为木棒在地面上捶砸时有缓冲,不容易将稻草砸断。边捶边翻动,挥槌的力度根据情况而定。草厚就重,草薄就轻,反正不能把草砸断了。但也不能太轻,那样破不了圪节。也有不捶草直接搓的,这都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的,没有恁严格。
下一步就开始搓绳了,人坐在低凳上,捏一束草分成两股,每一股几根到十几根不等,根据用绳的粗细而定。把两股草的根部打个结,以防空转不缠绕。然后把两股草分开夹在左右掌心里。左掌在前右掌在怀,合在一起按紧,右掌缓缓向前搓,同时左掌向怀搓,让两撮草在两掌之间分别转动拧结,这时变成了右掌在前左掌在怀。紧接着上动不停,两手手指分别捏住两撮拧结过的草不让回转,重新回到左掌,把前右掌在怀的动作再搓第二次。这时两撮草就自动拧在了一起。反复重复一个动作,草绳就一节一节地从掌中拉出来了。大约搓到一米的长度,开始用脚踩住绳头,拉一拉,使绳舒展、瓷实。随着动作的加快,前搓后拽,草绳源源不断地从掌心搓出,从脚下拉展。当掌心的稻草快完时,就需要“接草”,也叫“喂草”。接草是个技术活,不能等到草搓尽时再接,那样粗细不均还容易从接口处拉断。等一束快完时,适时地接上一根或是几根,使其有延续性。好搓手不留接口,这都是在实践中历练出来的。
绳搓成了,需要缠成一把一把的。左手握住绳头右手捋着绳缠绕在左手和肘弯处,一把绳三四丈长,每10把为一捆,把成捆的草绳码齐装上架子车或是绑在洋车(自行车)上就该到集市上卖了。
草绳的用途可广了,打稿荐、扎篱笆、捆麦秸、编草垫、捆烟叶、缠板凳,包装锅、碗,绑豆角杆等。旧时常见老人们冬天穿着破棉袄,腰上扎根草绳,别一根旱烟袋,那就是咱农民的形象。
草绳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游村卖,一种是以销定产。周边地区的农村、县城都有俺村卖草绳的人,拉着平车、推着洋车转着村子吆喝。山西、博爱等地也有人来俺村收购草绳的,他们大都是捆碗、捆铁锅用的。草绳的价格很活,有时1块钱一捆,质量好的可以卖到4块多。用途不一样,粗细也不一样,当然价格也有出入。
卖草绳的钱仅够平时家里的称盐舀油,是发不了财的。有时在集上卖了钱直接就买成了米面拉回来,不留现钱。
现在俺村早已不再搓草绳了,那永远成了历史。西河的水干了,没水就种不成水稻,没有稻草当然就搓不成草绳了。前些年也有从外地买进稻草的,后来发现成本太高,干着干着就改行了。
现在有了尼龙绳、纸绳、麻绳等五花八门的捆扎用绳,草绳虽然按现在的流行语说是低碳环保,但已退出了历史舞台,那段美好的回忆也就永远地留在了俺的心里。
- 上一篇:学农体验(五)搓草绳、制作滚灯
- 下一篇:草绳编出脱贫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