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绳车间:脱贫富民“动力源”
“今年冬天闲不了,服装厂工作忙,要赶着干活挣钱去。”1月13日,泾源县黄花乡上胭村村民高金花,早早起床给家人做好早餐,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手脚麻利地收拾一番,就赶往香水镇思源村闽宁协作服装加工扶贫车间。
“之前在商城销售服装,一个月挣1300多元。得知扶贫车间招缝纫工,而且挣得工资高,我就应聘了。”今年36岁的高金花是一个能吃苦又能干的女人,一家5口人,上有老下有小,丈夫患有脊椎疾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一家人全靠高金花一个人打工赚钱谋生。高金花之前从未接受过缝纫技巧培训,初到服装厂时,她从最基本的裁剪开始学起,到缝线、锁边,经过一个月技能培训学习,高金花顺利掌握了20多道工序技能。
服装加工属于计件工资,随着时间推移,高金花缝纫技能越来越熟练,加工量逐日增长。“上班第一个月挣了1000元,第二个月挣了1500元,现在月工资2000元左右。”高金花开心地说,扶贫车间就在家门口,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有了一份稳定收入。
泾源县创新推行“集体资金入股搭台、企业引领组织经营、农户投劳参与生产、经营收入多方受益”的产业扶贫模式,建设扶贫车间,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让扶贫车间成为实现脱贫富民的“动力源”,真正让贫困群众“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实现务工顾家“两不误”。
家门口建起扶贫车间
思源村扶贫车间负责人楼杰是福建省泉州市人,2018年10月11日来到泾源后,没有回过一次家。“当地招收的工人没有任何缝纫基础,全部从零开始,手把手教导、培训。”楼杰说,扶贫服装厂有自己的订单,全部做外贸出口加工,在泾源县已建两个扶贫车间,招录130多名妇女,其中40多人是建档立卡户。
“到厂时间不长,工人掌握的技能熟练度不够,人均月工资1500多元,手快的工人可挣3000元左右。”楼杰说,扶贫车间的工人只能算作学徒工,熟练掌握技能后,一个月挣四五千元不成问题。
对扶贫车间建设,泾源县给予政策扶持,对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兴建或承包经营扶贫车间,给予金融扶贫贷款支持,每兴建或承包经营1个扶贫车间享受3年免息扶贫金融贷款20万元;对扶贫车间年租金5万至10万元或年生产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扶贫车间经营业主,年底一次性给予2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同时,投入120万元闽宁帮扶资金,对扶贫车间就业人员进行稳岗生活补助,同时建设“扶贫车间监管服务平台”,对扶贫车间生产运营情况进行监管。
截至目前,泾源县建成扶贫车间17个,其中已运营扶贫车间8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00人,人均月工资收入1600元,最高达到3000元,有力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
产业融合的“金钥匙”
在泾源县大湾乡草绳编织车间,又是另一番景象,49台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着扎草绳。“早上把家里的牛喂好,就来到车间干活。”建档立卡户米平高兴地说,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在没有扶贫车间之前,米平一家收入主要依靠其外出务工为主,一年辛苦下来,不够一家人生活开支。后来,在当地政府帮助下,米平贷款养了几头牛,生活有了起色。“车间距家几百米,在家门口打工轻松挣钱,又能照顾到家里,很开心。”米平笑呵呵地总结。
泾源县出台扶贫政策,给予农户一定的补贴。“捆扎草绳,一小捆可获政府补贴3元,仅补贴一项,每天就可多收入50元。”车间负责人赫殿全介绍,草绳编织车间是闽宁扶贫项目,依靠泾源县丰富的苗木资源建立,主要生产苗木捆绑草绳和机械运输草绳,产品供不应求。
泾源县坚持市场导向与本地实际结合,依托特色产业,按照“一村一品、订单生产”的发展思路,因村制宜,创办文化旅游、手工编织、产品加工、农机制造等扶贫车间,确保扶贫车间成为融合产业发展的“金钥匙”。
大湾乡大湾村制犁扶贫车间,其产品列入国家重点推广项目,获得多功能耕犁等国家专利6项,产品远销甘肃、陕西、青海、新疆等20多个省区。大湾乡武坪村有机肥加工扶贫车间在给贫困群众带来收入的同时,又很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当地牛粪面源污染问题。黄花乡羊槽村的手工艺品加工、泾河源镇冶家村的旅游产品加工、六盘山镇五里村的制香等都是与文化旅游相交融的扶贫车间项目。香水镇米岗村玫瑰加工、兴盛乡上黄村野菜加工等扶贫车间项目,通过组织技能培训,引导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 上一篇:雨雪来袭 草帘大棚加强管理
- 下一篇:苹果树冬、春季管理应掌握哪些草苫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