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老济南的白菜盖草苫经
在现实中,尤其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济南的冬天确实也是温暖的,只不过这里的温暖并不是指的天气,而是指人们的心情。
对于老济南人来说,冬储大白菜是段难忘的记忆,可对于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来说,却鲜有记忆。那个时候,每年一到这个时节,全家老幼便忙活开来,准备冬储大白菜。小区楼道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是一堆大白菜。
而现在,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蔬菜,早已让人们淡忘了只属于那个年代的匆匆记忆。因此,也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在大白菜身上,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想起那些苦涩却也甘甜的珍贵时光。
提起白菜,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它只是一种简简单单,甚至是廉价的蔬菜,但在老一辈人的眼中,白菜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带有一种流年似水、岁月如歌般记忆的“老物件”。
那个年月,不像现在这样有蔬菜大棚和温室种菜,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自然生长,而是什么季节吃什么菜。秋末冬初前收获的大白菜,就成了老百姓冬季和来年春季的当家菜,甚至是过冬菜,它是冬天的象征。古往今来,一棵平淡无奇的大白菜见证着历史,也陪伴着一辈又一辈的人长大、老去。
快到立冬时盼着那驾马车来
又到冬天,又到了储藏大白菜的时候,但现在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储藏大白菜过冬的家庭越来越少了,这不禁让市民赵鹏感慨,现在白菜随时可以买到,而且其它各种蔬菜在冬季也是应有尽有,也就没有了储藏大白菜的必要,但上世纪80年代,储藏大白菜过冬,却是家家户户的必修课。
赵鹏表示,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们家除了父亲和大哥在城里工作,他和爷爷、母亲、姐姐、二哥都生活在农村老家。每年快到立冬时,他和二哥就盼着载满白菜的马车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哥儿俩最喜欢吃母亲做的大白菜炖粉条,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怀念那种味道。
马车来了后,他俩赶紧把大白菜一棵棵地搬到屋檐下,摆放得整整齐齐,而这一马车大白菜,成为全家人一个冬天的过冬菜。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生活条件都不富裕,没有钱去买别的蔬菜吃,大白菜成为每家每户过冬的必备菜和首选菜。
“白菜摆放好后,每天晚上我和二哥都会用草苫子盖好,因为怕夜里把白菜冻了。白天出来太阳后,我和二哥再把草苫子拿开,让大白菜享受一下日光浴。经过冬日暖阳的照晒,大白菜会贮藏的更久。”赵鹏说,直到现在,去菜市场买菜时,还是对大白菜情有独钟,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口感好,更重要的是它记载了我太多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美好印记,这份美好让我难以割舍,永难忘却。
那时白菜一斤才几分钱
提起过去老济南人冬天储藏大白菜,市民吕允山表示,在二十几年前,老济南人谁家里不得存它个一二百斤大白菜,窗台下、厨房里都垛着一堆堆的白菜。过去济南市民冬储大白菜的主要品种,一是天津绿,一是唐王大白菜,且以唐王大白菜居多,但无论什么品种,都深受欢迎。冬天多买点储藏起来,能吃它一冬天,一直吃到第二年开春。
吕允山回忆,上世纪80年代属于计划经济时代,无论买什么都是计划供应。冬储大白菜,街道居民是凭副食本供应,还得排队购买,企事业职工则是由单位统一采购分配。
“那个时候,我在单位做后勤工作,每年的十月底、十一月初,有半个多月的主要工作就是拉白菜。每天天不亮就出车,及早赶到位于城东的唐王镇,数量是按蔬菜公司计划批的,供货地块是由蔬菜公司指定的。”吕允山回忆道,那时一个车间一辆车,菜的好孬就全靠自己去挑选了,有经验的在地里走一趟,用脚踩踩,包心结实、个头较大的,就顺脚踢倒,菜农就将选中的菜搬到地头,准备装车。
当时的白菜卖多少钱呢?吕允山介绍,以1984年为例,包心九成以上的要2分3一斤;七八成包心的卖1分9,五六成包心的卖1分6。不少家庭还是会挑便宜的买,少买点儿好的,掺着一起吃。
如今,天气渐冷,正是优质廉价的大白菜大量上市的季节,菜农们又要开始冒着严寒进城卖菜了。尽管超市里、菜市场上各种反季节菜琳琅满目,吃啥有啥,可是吕允山希望市民还是适当的储存点白菜,一方面备下点菜,以备不时之需,另一方面,也算是给进城卖菜的菜农减轻点负担,让他们少在街头挨点冻。
票证承载着百姓的过冬菜
市民郭华悦说,以前,每年到了秋末冬初,家家户户居民们都要拿着副食证,到菜店排队买“冬储大白菜”。在当时的票证时代,买工业品有工业券,买粮食有粮食本,买副食品也是凭证限量供给,居民们凭证购买按量供应的大白菜,自然就成了生计大事。
“记得有一年买大白菜,天空飘着雪花,地上结着冰,寒冷的西北风使劲刮着,吹得电线杆子都嗡嗡作响。清晨5点,我拿着副食证来到副食店,只见那里已经有许多居民冒雪依次排着长长的队,很有秩序地耐心等待。”郭华悦回忆说,运输大白菜的汽车一到,那些身穿蓝大褂的营业员和戴着蓝色再生布做的围裙、套袖的副食品公司的工作人员就忙忙碌碌地卸菜、过磅、登记、收款和开小票卖菜。
他说,那个时候在副食店门口放着几个一米多高的红漆面地秤,上面放着床板,卖菜的时候就把大白菜码放到床板上,售货员按照顾客递交的小票上写的大白菜斤数称分量,称足了分量,就抬着床板,把大白菜倒到空地上,由居民们拉走。“家庭人口多的可以买到千八百斤,花个几十元,就能买下一冬的当家菜。居民们买到大白菜以后,有用地排车拉的,有蹬三轮车运的,有用自行车驮的,还有用筐挑的,连几岁的小孩子也会怀抱起一棵大白菜,摇摇晃晃地跟在大人身后,帮助运菜。大院里的人们有说有笑,相互照应,都在自家院子里堆了一座座“白菜山”。“连摆放白菜都是有讲究的,要菜头朝外,屁股朝里,按圆圈码放,上边再盖上破被子、麻袋或者草帘子。太阳出来的时候,还要把大白菜依次摊开晒太阳,要晒一个多礼拜,把大白菜表面的水气晒掉,便于储存。”郭华悦说道。
楼道里的蜂窝煤上堆满白菜
作为老济南人,一提起冬天,可能更会想到一片白雪皑皑的房顶上飘起的袅袅炊烟。在那个时代的冬季,虽然百姓家中的食谱简单了许多,但仍不失温馨。白菜,在老济南人心中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如今,市民王女士回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冬天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我家住在北园刘桥,那时还都是四合院,一到冬天,送蜂窝煤的、送白菜的工人全都来了,把院子的角落堆得满满的,等到下大雪了,白菜与蜂窝煤上全都铺满了雪,非常好看。”
王女士说,那个时代不像现在有充足的食物供应,也没有蔬菜大棚这种“高科技”现代化农业技术,因此冬天也只能吃到应季的白菜、萝卜等蔬菜。“交通的不便,所以种菜农民只来城里送一次菜。我们还要趁着送菜的时候抓紧购买,否则就买不到了。这也就是为什么院子里总要堆满白菜的原因。”
而当时家住工人新村附近的程女士也有同样的回忆。“我们把楼道里堆满了白菜,放在外面一个冬天也坏不了。一上楼就能闻到白菜的清香。”根据程女士的回忆,他们购买白菜大都前往大观园附近的一处菜市场。“下了班赶紧去买,如果晚了冬天可就没得吃了。”她说,当时大白菜的价格是每斤0.15元,一家买50斤左右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一位田姓老师回忆:“那时学校上班紧,又没有双休日,只有挤个礼拜天,头天借好三轮车,全家开个动员会,分好任务,谁起大早去排队,谁起来做好饭,谁去拉三轮车,谁在家拾弄东西腾好空放白菜。别打算三小时两小时买回家,一去少说半天,多了得等到下午。所以还得替换吃饭、替换排队。一口人50斤,我家5口人250斤,一次不买完得麻烦两次,一次买完又没有地方放。”
- 上一篇:晾晒大棚草苫 注意时机和方法
- 下一篇:雪雾天棚草苫菜管理别大意